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次
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如何對現(xiàn)在的學生進行教學及管理,改變的方式又有哪些這些是現(xiàn)在高校中所面對的問題。同時教學的方法也是對教學中一個新發(fā)展及意義。現(xiàn)在大學生的情感又該給予怎樣的教學及管理是現(xiàn)在教學中的一個探究問題。
摘 要:社會中的拜金主義不可避免的影響了當代大學生,誘發(fā)了大學生的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這成為大學生生命情感錯位的主要表現(xiàn)。過分關注物質層面的滿足,忽視精神層面的追求,這使得當代大學生成為繼白領階層之后,攀比心最強的人群。然而,大多大學生自己沒有生活來源,需要家人支付生活費。當自己的生活費與享樂需求產生矛盾是,問題就變得十分尖銳。大學生會不會為了金錢,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而出賣自己的靈魂?這是個值得我們警惕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管理,情感管理,管理措施
高校要轉變應試教育的教育理念,樹立生命情感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挖掘大學生生命潛能,鼓勵大學生追求生命永恒的價值。高校各相關領導應該看到,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有生命情懷的高素質人才。只有這樣的大學生才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真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 大學生生命情感的定義及現(xiàn)狀分析
(一)、從生命情感的定義看大學生生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情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命的感悟、認知、肯定,對他人生命的接納、欣賞與尊重,對他人以及自我生命關系的認可與珍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情感是指態(tài)度這一整體的一部分,它與態(tài)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xié)調一致性,是態(tài)度在生理上一種復雜而又穩(wěn)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有高低層次之分,而生命情感就屬于高層次情感。情感層次越高就越關心他人疾苦,關心社會利益,關心共同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同理,大學生的生命情感越高,就越能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關心他人疾苦以及社會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作為社會中獨立的個體,其行為與周圍的事物產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人類深刻的社會實踐必然伴隨深刻的情感體驗。大學生的生命情感作為大學生實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必然會對其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積極上進的生命情感會促使大學生加深對生命的感悟,促進個人及社會的發(fā)展。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會使大學生漠視自己及他人生命,最終導致生命的頹廢。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接班人,他們的生命情感教育是目前高校亟待關注的問題。
教學網(wǎng)論文推薦:《高教探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fā)行的優(yōu)秀期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高教探索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高教探索公認譽為具有業(yè)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高教探索并獲中國優(yōu)秀期刊獎,現(xiàn)中國期刊網(wǎng)數(shù)據(jù)庫全文收錄期刊。
(二)、從大學生生命情感的現(xiàn)狀看大學生生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
1、大學生生命情感冷漠
高校大學生對生命缺乏敬畏感,有的大學生甚至漠視自己以他人生命,隨意放棄自己的生命,肆意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大學生自殺事件在我國各地高校頻頻出現(xiàn),已成為我國大學生校園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據(jù)最新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大學生自殺率為同齡人口的2~3倍。究其原因來看,大學生自殺多半源于情感心理問題,學業(yè)與就業(yè)問題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高校對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尚未達到理想的效果。漠視他人生命也是大學生生命情感冷漠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校園本該是充滿愛與關懷,遍布陽光的地方,可是現(xiàn)實中因為意見分歧弒師,因為口角之爭殘殺同窗,因為無心之過斷送他人性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些血淋淋的事實讓我們震驚之余,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目前,中國社會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文化與價值觀呈相互激蕩之勢。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社會的負面影響,在生命情感方面出現(xiàn)諸多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對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大學生生命情感消極
當今的校園里,我們很難見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意氣勃發(fā),多的是寢室里睡覺打游戲的懨懨度日;我們很難見到“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奮發(fā)向上,多的是教室里捧著手機娛樂的碌碌無為。大學生生命情感消極,對人生缺乏追求,每天以逃避的姿態(tài)面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很多大學生都發(fā)出“生活真無聊”“活著沒意思”的感慨。于是,逃課曠課、喝酒打架、玩游戲、談戀愛就成了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寫照。大學生沉迷于自己的感官享受中,忽視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充實,在世俗社會中迷失自我,喪失了對生命價值的渴求與探索。這樣的大學生無疑是與我國高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目標相違背的。
行政式的管理模式并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生命情感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在我國高校的管理方式上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其主體的生命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存在等級隔閡,往往壓制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雙方之間的交流也做不到坦誠。因此,學校的管理應該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深入的了解大學生的生命情感需求。老師也應該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yǎng),用愛引導學生,用生命教育生命。
二、 大學生生生命情感異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大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文化觀念相互激蕩,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文化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元化沖擊著社會主流思想。大學生置身于這樣復雜多變的大環(huán)境下,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部分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日趨功利化,看重物質利益更勝于精神追求。大學生之間人際關系冷漠,注重實際效益,講求經(jīng)濟利益,無暇思考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更不用說提升自身修養(yǎng)與素質。更有的同學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做出違背道德違背法律的事情,最終只能是害人害己。例如,岳陽某學院大三學生黃某,為了籌集賭資,一年時間盜竊同學財物20余起,價值3萬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元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趨勢。而然,大學生卻因此陷入價值觀的迷茫之中,導致生命情感發(fā)生異化。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缺失
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能僅僅具備工具價值,而缺乏社會應用價值。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要多多關注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另外,校園環(huán)境的營造上也要貼近生命情感的教育關懷。
第一,生命情感教育尚未受到重視。目前,我國的教育還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即使是高校情況也大都如此。高校的目標大都放在提升學生就業(yè)率上,因此在課程設計以及教育理念方面過多的注重知識的傳授,過多的關注使用技能的培訓。生命情感教育尚未收到高校的重視,對于生命情感教育的理解也過于簡單片面化。
第二,生命情感教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高校對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教育的內容大多僅限于學校內的思想政治內容。但是,德育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生命情感教育。再者,德育教育在高校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單方面拔高學生思想境界,陷入理想化、政治化的境地,缺乏可可以量化和具體化的操作。另外,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并不理想。
第三,管理的模式化忽視學生生命情感的多樣性需求。我國高校的教育與政治密切相連,在教育模式上顯示出“行政化”“制度化”的特點。不容置否學校的高速運轉需要一個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模式,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端。管理的模式化必然會忽視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尤其是在生命情感教育方面。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感悟不一樣,但如果用統(tǒng)一固定的模式來教育學生,勢必會導致學生的生命情感異化。
(三)、大學生自身存在眾多問題
第一,大學生心智不夠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差。大學生的價值觀還處于完善發(fā)展時期,明辨是非能力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尤其是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很多大學生抵御不了物質層面的誘惑,陷入追求享受的泥潭,失去了對生命永恒意義的思考與探索。
第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不善溝通。大學生患心理疾病的事例在我國屢見不鮮,而心理疾病的成因多半是個人不良的人際溝通造成的。許多大學生不愿意主動與別人交流,而是選擇將自己封起來,不與別人交往也逃避比人與自己交往。久而久之,他們就感受不到集體給予他們的溫暖,感受不到校園的陽光雨露。世界在他們眼中都失去了色彩,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他們便懨懨度日,甚至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