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并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于過于偏差,并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教育,教學制度,教學論文發表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現階段我國的學校教育就是拼命的給學生灌輸知識,出上一級學校需要的產品,為學校爭得榮譽,進而爭取更多的生源,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為老師贏得福利,為領導贏得政績,產品的標準就是分數。究竟今天的學習和獲得的知識對學生和社會的未來有什么用,那不是學校考慮的事情。從小學到大學都在這樣做,基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高考獲得盡可能高的分數,基礎教育的孩子們在拼命的學習,從早到晚,沒有節假日,圍繞需要考試的幾本書,翻過來倒過去得練,做了無數多的題只是為了當熟練工,以便在高考時遇見更多做過的題。而上了大學,大量的業余時間都用于消遣娛樂,考試前幾天的突擊就能獲得畢業需要的學分,大學是天堂,小學中學是地獄,所以學生走出校門就是失業,有了職位也不能做,沒有3-5年的重新學習,就不能勝任現有的工作,更不要說創新。
對于對一個人最重要的兒童時的教育——借用一句廣告語:人生不止一面,在此方面得到的多,另一方面就獲得的少了,人在生活中扮演著諸多角色,兒女,丈夫,雇員,老板,廚師,自我理財者——許許多多角色,我們現階段的大部分兒童教育的工作者刻意拔苗助長使一名兒童過早的放棄一個幸福的童年,使他們過早過早的灌輸成人的東西,讓這些東西在腦海里,擠占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性,須知童年正是人的性格習慣的形成期,這樣一味的灌輸又怎樣真正的培養真正有真我的人才。
以前聽到有關美國教育的一則故事,是說有位母親控告兒子所在學校的老師,說自從兒子上了他的課以后,再也不會把C叫成月亮,把O說成桔子了,這個案例后來成為美國教育反思的反面教材,才會有今天的能力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發掘人的潛力,而并非僅僅是灌輸知識。我想傷仲永們的杯具大致在此吧。
由此可見,教育的目的定錯了,就如同戰略方向定錯了一樣,后果極為可怕,且是無法彌補的。所有戰術手段都是為了達到戰略目的而制定的,方向錯了,所有過程和手段也就錯了,努力越多,錯誤就會越大。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要也不能再錯下去,幫助學生,還學生真性情發展的自由!讓我們和學生一起享受他們自然成長的快樂,過程是快樂的,其結果也必然是快樂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就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
關注留守兒童的盧安克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樣的結果。’這是一種‘教育上的誤會’,想要影響人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無效的。我的學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們的路,我不可能制定,我想給他們的是走這條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自由的也是最美好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所以教育的本質目的應該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教育應該是踏踏實實做事,是對生命的涵養。教育不是挖掘分數的機器,不是升學的工具,不是謀取職位的階梯,而是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載體。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探索如何挖掘人的潛能,應該是創造適合人的發展的教育。經常講“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教育工作者甚至街頭百姓都熟知的詞語,可又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了這兩個詞的含義?我理解的所謂“科學發展觀”應該是尊重人的自然屬性,“以人為本”應該是要促進人發展,促進人的真我的發展,教育要著眼于未來,著眼于人的未來生存與幸福。獲得知識不是目的,今天獲得知識是為了孩子明天的發展,是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基礎。如果僅僅為了獲得知識,不擇手段,不僅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孩子發展,拔苗助長,那就是失敗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展。教育目的是根據個人發展需要制定的;一個人應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為社會需要受教育;教育的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個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個人;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這種本性和本能順利地得到發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應該回歸于生活”。當前的教育的確不是如何創新的問題,而是如何回歸的問題。我們應該回歸,應該回到教育的本源。每一位學生就像一粒種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樹的種子,也可能是一粒玉米的種子,或許是一粒小麥的種子,學校能給這個生命的只有溫度、濕度、養分——我們要按學生的發展需要去引導、積淀,循序漸進地滋養,然后根據他所處的環境、經歷,不斷提高他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嚴,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不追求每個學生都成才,但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愛孩子。”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外活動中,積極參與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和他們融為一體。這樣一種關系,會讓學生的生命意識空前地高漲,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動力會空前的巨大。
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盯著我們的課堂,只盯著自己一所學校,應該胸懷天下,把我們的教育和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這樣我們在做起事來才不至于墜入教育應試或者是功利主義的泥潭。我們要教給學生“感受”,而我們所說的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緒,沒有“要達到什么”的動機;我們要教給學生“誠實和持續的對事物平靜觀察”;我們要教給學生成為獨立的個人,不需要從他人那里尋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飽含的人性。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他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觸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只有用未來教育的眼光,以人為本,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帶著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讓每位學生自由發展,讓每位學生超常發展,才能出創新人才,才能實現我們民族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