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在的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相對較差,而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則能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校園環境中,會感到輕松愉快,在輕松的心境下,打開心窗,可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從而自愿接受困難的挑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交往圈,使孤僻不合群的學生能夠找到好的朋友,擴大胸懷,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因沉浸在歡樂或業余愛好中,因注意力轉移而沖淡和忘卻不愉快的心理因素。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教育,教學管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不例外。然而,在處在少年時期,小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有明顯的弱點: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影響,可能認為凡是少、新、奇的就是美;同時也有很強的虛榮心理,只求外在美,而忽視真正的內在美,容易形成扭曲的審美觀,認為儀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廣泛復雜而深刻有內涵。而優良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及創造美的能力。
環境美可以升華為情感美。比如校園里的宣傳欄,走廊上的板報,教室的名人名言、學習園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師生勞動的結晶,也是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的知識,均可誘導學生鑒賞美、追求美、創造美。在一系列審美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勞動創造的;感受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深刻內涵;真正懂得和體驗到 “大方”、“優雅”、“和諧”、“風度”等這些描述美的有關詞匯的含義,從而把這些詞匯的內涵變成他們自覺的行為,使追求美、創造美成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熏陶,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會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操。
可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優美的校園環境,合理的設施布局,以至于校園的建筑、教室的布局,校園的花花草草、師生的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有巨大的影響。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學生就容易受到好的影響和感染,使他們觸景生情,“近朱者赤”,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品格。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的學生,會覺得舒心怡神,從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在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環境中生活,對一些庸俗的和不合理的消極腐敗的思想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可規范學生良好的行為。健全的監管框架和健康的輿論環境對學生的生活和思想起著巨大的規范作用。在合理的規章制度和健康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他就會很快的認識到,并自我進行調節矯正。有時候,學生可能不接受老師的教育,但學生不會去反駁同學們的建議、批評,沒有人愿意成為“眾矢之的”。從有名的“破窗效應”就可以看出:優美的校園環境,還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試想:你會在干凈的地上扔紙屑嗎?會隨地吐痰嗎?會在干凈的白墻上亂涂亂畫嗎?當然不會!
可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校園文化建設是以整個學校為集體為單位的,所以應注意學校的集體形象。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處理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注重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協調。如果有必要,也應該為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否則會受到一個集體的人際壓力。這種來自外部環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的壓力,就會要求學生主動去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團結、和睦友好的小組里的學生也會親身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偉大,這也便于他們建立“個人要服從集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集體主義思想。
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教育應該培養學生豐富的精神生活,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以校園文化的建設要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以避免對學生教育的“一刀切”,造成學生單一的性格傾向。而是應該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意象,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