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普遍倡導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強調家長、教師都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自由的氣氛。但是,激勵和賞識是否就意味著不能批評?學生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該拿他怎么辦?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呼吁讓學生各方面減負的今天,人們的認識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即學生是教師的上帝,罵不得,更碰不得。教師稍給學生一點“顏色”,就會遭到如體罰、變相體罰、損傷學生心理等言論的攻擊,導致現在出現了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變得畏畏縮縮,甚至有點像央求學生不要犯錯誤的現象。
其實,在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的同時,懲罰教育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懲罰教育不是體罰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則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當地發揮它的作用的話,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將更加完美,我們的教育手段也會進一步完善。關鍵詞賞識教育懲罰教育體罰
教育工作者們開始思考,教育是否有懲戒權?懲戒的范圍有多大?誰來給懲戒作裁判?一系列問號擺在了面前。健康的教育需要對學生的成長偏失具有完善的預警和懲戒機制,因為成長中的學生不可能沒有失誤,教育環境對學生失誤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是與非,道德與非道德標準的判斷與取舍,直接影響學生人格品位的確立。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務是既要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對學生心靈里滋長的一切錯誤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愛學生,就要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對于有礙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習慣、錯誤言行、甚或有悖于社會公德乃至觸及刑律的惡劣行為,學校和教師有義務更有責任對其進行適當的批評和懲罰。
但是批評和懲罰不等于體罰。懲罰是一種常規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問題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行為,是在學生身心完全能夠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對學生能夠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體罰是個別教育者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所實施的身心上的嚴重傷害,有背于倫理道德。因此,懲罰教育自身的原則和作用,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一、賞識教育的作用和不足
現在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在教育中,賞識教育有它獨到的地位和作用:
(1)通過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做錯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心理壓力較大,自卑、自責、不知所措。這時,他所需要的是幫助、安慰。而我們有部分老師為了給學生以教訓,往往采取比較嚴厲的批評。這種教育方法會讓學生喪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若此時我們老師能采取明智寬容的態度,比如:在考砸的學生面前,①你不能讓學生泄氣,所以要鼓勵學生,要讓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②要讓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是常有的。③幫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難。再如對闖禍的學生也一樣,不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中有了不良的影響或失去了信心,而此時老師應與學生及時溝通,平息學生的惶恐心理,讓學生感覺到他在老師的心里依舊充滿希望。同時還可以舉自己或名人在小時犯錯的典型事例以教育,來緩解學生的心態,并鼓勵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這不僅能讓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成為知心朋友,同時使學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奮發向上。
(2)賞識教育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每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和先天稟賦都基本相同,但他們最后的成就都會大相徑庭。這說明我們老師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賞,不能對教育進行一刀切,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的任何一個特長都要肯定,幫助發展,而不能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而我們有些老師在教育中往往會出現這種言語:“別做夢了,看你象這塊料子嗎?”“別異想開天,管好你的學習,考上大學才是正事。”也許你老師的一句話,抹殺了一個偉大的創舉。所以作為老師要學會欣賞,并正確引導,使學生多種多樣的才能,天資得到充分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3)賞識教育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耐挫力。
由于賞識教育是不怕失敗的教育,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煉,給其勇氣、鼓勵,使其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并頑強地站起來,這一次次的嘗試,無形中發展了學生的獨立性、承受力,使學生能在失敗中善于總結、分析,而不是在失敗中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