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公共生活發生在現代社會,是在私人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是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私人生活則表現出在個人利益的原點上開展活動”[2]。因此,公共生活是一定社會共同體的生存與發展,包括個人、國家及其他社會組織。這些主體處理公共事務的活動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生活。
【關鍵詞】 轉型期,公共生活,重建
公共生活是一定社會共同體的個人為了該共同體的生存發展而進行的處理公共事務的活動。當前,社會轉型引發的矛盾使公共生活趨向私人化。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就要還原公共生活的本質,重構適應公眾生活與發展的公共生活。
1.問題的提出——轉型期我國公共生活的缺失
20世紀,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化一直是思想家們思考現代社會及其制度設計和安排的坐標,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走向后工業社會,社會生活也出現了領域融合的趨勢,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以及日常生活領域正在趨同化,從而改變了社會領域之間原有的各自分立的關系[1]。
私人生活中的準則融入到公共生活中,打破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公共活動表現出私人化。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各項制度不夠完善,政府職能不夠健全,不能很好地服務社會,滿足公眾的需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經濟主體日趨獨立,社會進步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為公共生活的發展帶來弊端。公共性的缺失,使我國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加之人們公共意識淡薄,公共生活陷入了困境。由于公共生活不能使公眾利益最大化,人們不再注重公共利益,而單純地追求個人利益。
2.公共生活的發生
公共生活使每個人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自主程度不如共同生活,這就影響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使公共生活陷入困境。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質屬性。公共性是一切可以稱之為“公共的”那些事物(實體、結構、關系、意識)的基本屬性[3]。阿倫特把公共性看作世界本身,她用“桌子比喻”表達她對“公共”含義的理解:“共同生活在世界上,這從根本上意味著,事物的世界處于共同擁有這個世界的人之間,就如一張桌子被放置在圍著它坐在一起的人之間一樣;世界像每一個中間事物一樣,都同時將人聯系起來和分離開來”[4]。
3.公共生活的重建
公共性具有合法性意義與合理性精神,我們應從倫理與制度兩方面重建公共生活。
3.1公共生活倫理化
公共生活倫理是指公共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觀念、行為規范和準則。目前我國處于轉型期,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我們要注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3.1.1確立公共價值觀。首先,自由平等的觀念是公共價值觀存在的基礎,公共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以承認不同主體的平等為前提。同時,自由是人類的人性需要。只有在日益平等自由的社會中,公共價值觀念才可能得以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生活倫理才能夠形成[5]。其次,正義的理念是公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公共生活倫理化的完善。在正義的基礎上,社會個體才能為了實現其利益而進行等利和等害交換,從而進行合作,道德的目的——保障社會的發展才可能實現[6]。
3.1.2完善公共生活倫理規范。如果一個社會想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必須建立道德規范體系。首先,對于現有的倫理規范,應當依據社會實際作進一步的闡述;其次,對部分倫理規范做出必要的補充;再次,將抽象的倫理規范具體化;最后,將公共生活倫理規范系統化,以形成完備的倫理規范體系。
3.2制度倫理化
重建公共生活依賴于制度保障。制度是重建公共生活的框架,它制約著人們的活動方式,維持著公共生活的發展。構建公共生活的前提是要使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它能夠為公共生活提供合理的道德規范。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要求我們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但是,各方利益主體又忽視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不肯承擔公共責任。
因此,實現制度規范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制度設計方面要符合倫理性,即公共生活倫理制度的設計是否區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第二,制度實施方面要符合倫理性。它主要體現在效果上,如果能夠有效地促進公共利益的增長,那么這種制度就是合倫理性的。第三,制度管理方面要符合倫理性。在現代生活中,一些制度往往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引發制度管理的缺失。因此,加強制度管理是很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張康之, 張乾友. 領域融合與公共生活重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8(3).
[2]張康之, 張乾友. 從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J]. 探索, 2007(4).
[3]張興國. 公共生活的倫理視野[J]. 河北學刊, 2006(11).
[4]汪暉, 陳燕谷. 文化與公共性[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5]徐海峰.論公共道德存在的價值基礎[J].理論界, 2003(2).
[6]王海明.公平,平等,人道——社會治理的道德原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