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耶律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西遼德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曉遼、漢文字,擅長騎射,中亞史書中記為大石林牙,為西遼的創立者。文章發表在《農電管理》上,是交通運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金山以西交通,耶律大石西征
關于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有著不同的說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費尼認為他“秘密成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又說他是摩尼教徒,甚至還有景教徒稱頌他是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其原因也許是因為他表現出了極度的寬容性。在統治區域內,他沒有強行推進任何信仰,并且對不同的宗教一視同仁。伊斯蘭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都在西遼贏得了不少信徒。
關于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綫,學術界頗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的大致有叁種:一、以俄國學者威廉·巴托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第七講〈西遼和可失哈兒的突厥文化〉爲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亦今杭愛山西南行,越過金山亦今阿爾泰山南段。
折而南入畏吾兒亦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吐魯番市一帶,再沿“陰山”亦今天山南麓進向可失合兒亦今喀什市;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過“貪漫山”亦今薩彥嶺西段,入“吉利吉思”亦今俄羅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帶,受挫后煺出,再西行越過“金山”和“翼只水”亦今額爾齊斯河抵達“葉密立”亦今新疆額敏縣1。
二、以周良霄先生〈關于西遼史的幾個問題〉一文爲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師,而以北路爲主力經行2。叁、以錢伯泉先生〈耶律大石西行路綫研究〉一文爲代表:“余大鈞的觀點過分重視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記載,從而使自己的意見基本上與巴托爾德相同,只不過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爾吉斯的時間錯開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綫是:借道西州回鶻國,沿天山北麓西進,西北至葉密立城。叁年后,又由葉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進巴拉撒渾城。根本沒有北上吉爾吉思地區,也沒有南下塔里木盆地”3。
細閱錢伯泉先生文章,“新論”的基點有二。一是以中國記載排斥波斯、阿剌伯記載:“我國自古即有嚴格而認真的記史、修史制度,《遼史》和《金史》的編纂,都有檔案和實錄做依據,即使在剪裁刪削時,可能在年代和小節上會有失誤,但是重要的史實決不會出現問題。
因此,耶律大石西行經過西州回鶻汗國境內,是無可懷疑的事實。中亞和西方向來沒有官方記史和修史的傳統,有關史籍多出自私人之手,其可靠性自然比不上中國文獻。因此,無論是志費尼,還是伊本-阿西爾都沒有記錄耶律大石路經西州回鶻的史實,由此可知穆斯林史家的記載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引用巴爾托德的話,他的著作尚未得到它應有的估價”。“有意義的是,拉施特(《史集》)在談這個時期的歷史中,經常滿足于幾乎逐字逐句地追隨他的前輩。志費尼更有兩次訪問東亞的方便。他對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報道,必定是在蒙古宗王的宮廷中,以及他到那里去的旅途中所搜集到的”5。
而以《遼史》、《金史》論,元人修史時資料就已殘缺。蘇天爵《滋溪稿》卷二五〈叁史質疑〉:“金亡,元帥張侯柔收拾金史北歸,中統初送史院,當時已闕太宗、熙宗實錄”。“金諸臣叁品以上方許立傳,然多無事業,所書不過歷官歲月而已。四品以下當載者多,而史卻不載。當訪求書之。若夫將相大臣卒于太宗、熙宗、衛王之時者,雖歷官歲月,今亦多無所考矣”6。耶律大石建國時,遼社已墟,而金所統治并不包涵大漠迤北。既不可能是耶律氏、完顔氏宮廷舊藏,當然也無法沾叨“我國自古即有嚴格而認真的記史、修史制度”之光7。
對于第二點,應有的結論似乎相反。事實上,與“回鶻道”、“碎葉道”一樣,經由“翼只水”西往中西亞的道路也是一條便捷的“直道”8。以大蒙古國時期小亞美尼亞國王海敦朝覲大汗蒙哥的路程爲例,據《海屯行紀》:往時經行前者,返時經行后者9。
而對于象耶律大石一行那樣的大部隊,“回鶻道”、“碎葉道”實在不是適宜經行的道路。特別是“回鶻道”上的“白骨甸”亦今新疆青河、木壘間的庫爾班通古特沙漠,幾乎是令人生畏的程途。李志常《長春真人游記》卷上:“渡河而南,前經小山,石雜五色,其旁草木不生,首尾七十里。復有二紅山當路,又叁十里咸鹵,地中有一小沙井,因駐程挹水爲食。鎮海公曰:前至白骨甸地,皆黑石,約行二百余里,達沙陀北邊,頗有水草。更涉大沙陀百余里,東西廣袤,不知其幾千里。及回紇城,方得水草。
師(丘處機)曰:何謂白骨甸?公曰:古之戰場,凡疲兵至此十無一還,死地也。頃者,乃滿大勢亦敗。于是,遇天晴晝行,人馬往往困斃,唯暮起夜度可過其半。明日向午,得及水草矣。少憩,俟晡時即行,當度沙嶺百余,若舟行巨浪然。又明日辰巳間,得達彼城矣。夜行良便,但恐天氣黯黑,魑魅魍魎爲祟,我輩常涂血馬首以厭之。日暮,遂行,牛乏,皆道棄之馭以六馬,自爾不復用牛矣”10。
社科職稱論文網投稿推薦:《農電管理》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主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主辦.讀者對象為供電企業的管理人員,包括: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電力行業政策研究、會議報道、營銷與服務、人物、消息等。
註釋:
1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羅致平中譯本,1984年,頁126。塬文:“中國人只提到契丹的遷徙是在遼朝末君的兄弟指揮之下進行的,他們通過回鶻國家,得到他們的幫助,遷到東突厥斯坦,只有伊斯蘭教資料報道這次遷徙的結果是不幸的,契丹爲可失合兒汗完全打敗了。相反的,哈喇契丹的另一部分從北道越過西部蒙古,卻取得了成功,他們在謙河上流雖然遭到黠戛斯的襲擊,但是卻成功地通過了他們的土地,他們繼續向西南方走,并在楚庫楚(?ugu ?ak)地區修建了葉密立城”。
2 載《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刊本,頁250、252。塬文:“大石西征,首先是進至乞兒吉思(Qirqiz),進而至于伊敏(額敏)河上。由此而西南,進入伊黎河谷”。“從不剌城經賽里木湖,穿行今塔勒奇山谷而至阿力麻里(Almaliq)”。“大石不顧險阻,輕騎倍進,是因爲受到在巴剌沙袞(Balasaqun)的哈剌汗國統治者的邀請”。
3 載《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頁35、36、41。又,“余大鈞的觀點”,見〈耶律大石創建西遼帝國的過程及紀年新探〉一文,載《遼金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本,1987年,頁247、248。
4 頁38。
5 唿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何高濟英譯本,1980年,頁25、27、28。
6 北京,中華書局陳高華、孟繁清標點本,1997年,頁421、422、423。
7 諸如《天祚帝紀》所附“專記”的主要資料,即存在著“時間”的錯誤。《西遼史》第一章〈中國史中所見的西遼〉,北京,中華書局重印商務印書館《史地小叢書》梁園東註釋中譯本,1955年,頁36、37:“按《遼史》載大石會十八部王衆時之演詞有云: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又有:惟爾衆亦有思共救君父,濟生民于難者乎等語,由此等語言看,是當大石會十八部時,天祚尚未全亡,又謂思共救君父,顯系接上文蒙塵于外而來,則當時必在天祚被擄以前,亦既必在保大五年二月以前,似乎甚明。假若有人以爲所謂蒙塵亦可作被擄解,但試看大石于致書回鶻王假道時,乃直曰:今我將西摭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其詞與前文大異,不惟絕未提及天祚,且亦毫無借力諸蕃,復我疆宇之意,而只直謂欲摭大食,是其兩次措辭,情境已全不同,顯然甚明。如此則其致書回鶻王要求假道,至少必在天祚已被擄后,即保大五年二月以后必無疑問”。
8 茲即劉迎勝《絲路文化—草塬卷》二〈草塬絲路沿綫民族大遷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刊本,1995年,頁114所及:“波斯地理學家葛爾迪寫于1050年前后的著作《報道的裝飾》”、“在10世紀成書的波斯無名氏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所載部分“韃靼”部落西遷的路綫。
9 北京,中華書局《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何高濟中譯本,1981年,頁13、14、15、16、17。
10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宛委別藏》本,頁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