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社會現狀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 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 或者65 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 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社會”。我國在1999 年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第一批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孩子已開始進入結婚生育期,一對夫婦將要同時照顧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這種4—2—1的家庭結構必將會改變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這種家庭的數量在今后幾年將進入一個迅速膨脹期,屆時,老年居住建筑的供給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1 .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覺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尤其是70 歲以后,人體生理功能的衰退是顯著的。對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更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
2.工作的需求:這對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強烈。他們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許多想法,他們有的希望再次從事工作,以體現自身價值。
3. 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體力、腦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這時他們希望有人照顧,尤其是想得到子女的親自照顧。子女的孝順,將會使他們感到有所依靠。
4. 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個和睦的家庭環境,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鄰居關系融合,互敬互愛,互相幫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5.安靜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怕吵怕亂,有些老年人就怕過星期天,這一天子女、兒孫都來了,亂嚷嚷地度過一天,對老年人來說,這樣的星期天是“苦惱的星期天”。
三、老年人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1. 首選家庭養老方式
由于受幾千年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孝”、“多子多福”及“養兒防老”等觀念在許多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比較向往那種“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把晚年與兒孫一起生活譽為“天倫之樂”。在人們眼里,兒孫既是老年生活的依靠,也是心理依靠。除非萬不得已,老人是不會選擇與兒女分居或者去養老機構養老。所以,在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論是老年人還是中青年人的養老思想里,家庭養老是他們選擇養老的首選方式,占道了老年人總數的90%以上。即使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北京市,選擇居家養老方式的也在87.3%。
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有五大好處:1)生活有人照料;2)家庭氣氛熱鬧;3)不孤單;4)可以享受天倫之樂;5)開銷少。更為主要的是老人在家庭可以得到親情的歡快和安慰,這對老年人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社會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年輕人家庭養老理論的淡化,影響人們選擇養老方式的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老年人的家庭類型、婚姻狀況、生活來源、文化程度等對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影響越來越大。
2. 社會機構養老
一直以來,“不愿意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不愿意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被老年人視為鐵律。隨著近幾年人口的高速率流動,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已移居外地,大多數家庭已成為“空巢家庭”,這些空巢家庭的老人們沒有兒孫輩的照顧,而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喪失,因此,很多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很多老年人有入住養老機構的愿望。
四、老年人居住建筑發展的趨勢
1. 針對老年人對養老方式的首選,下面兩種類型將成為以后老年人居住建筑發展的主流趨勢。
A.共居型兩代居住宅
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居住水平看,許多家庭還達不到老年人與年輕人各自獨居的條件,因此,發展兩代居的第一步,應該是在住宅中設計老人室。老人室是獨立屬于老人的,所以:
1)面積應該稍大,除了作臥室外,兼有一定的起居功能,保證老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和獨立性; 2)老人室應該朝陽、安靜; 3) 室內布局方便; 4)家具選配圓滑,牢固能依靠; 5)空間色彩基調要柔和、淡雅; 6)室內照明應該保持足夠照度; 7)老年人有臨近臥室單獨使用的衛生間。總之應該營造一個老年人愉快、安全的居住環境。
以上形式的兩代居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對普通住宅的一種改造,老年人和年輕人使用一個入戶門,除臥室外,廚房、餐廳等部分的空間屬戶內公用空間。這種共居型住宅有利于兩代人之間感情的溝通和聯系,同時方便照顧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有安全感,適合于偏愛家庭氣氛的老年人及年輕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