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產生了大規模的建筑量。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和實際需求,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鄉還將新增建筑約300億平米。同時,由于建筑規模巨大、資源匱乏和工藝粗放,目前全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綠色建筑的理念得以提出和推廣。在此種背景下,本文試圖從城市規劃角度來透視綠色建筑及其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關鍵詞:綠色建筑、上海世博會、城市規劃、關系
1前言
隨著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按目前的建設速度和需求,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鄉還將新增建筑約300億m2。由于建筑規模巨大、資源匱乏和工藝粗放,目前全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綠色建筑的理念得以提出和推廣。在此種背景下,本文試圖從城市規劃角度來透視綠色建筑及其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2關于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以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它是以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來建造低環境負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適的環境空間,是人、環境與建筑共生共容、持續發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兩節兩環保”的建筑。所謂兩環保,第一是對外部的生態環境保護,對大自然最低的干擾;第二是對室內環境保護、增進居住人的健康。
3綠色建筑實例解析
以2010年5月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為例,世博會建筑的最大亮點是由世博軸、演藝中心、中國館、主題館和世博中心所組成的“一軸四館”。
演藝中心的造型呈飛碟狀,其弧形外觀不只是為了凸顯這座文化新地標的時尚感,也蘊藏著精妙的環保構思。在“飛碟”的外圍有著養眼的“綠坡”,這些“綠坡”事實上這是屋頂覆土技術的應用,它不僅使得世博演藝中心能完美融入周邊的水綠景觀,而且能為場館外延地下空間保溫隔熱。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世博演藝中心在場館頂部設有雨水收集系統,能夠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進行澆灌與道路清潔。場館表面采用低耗能的環保材料,LED新型光源代替傳統照明,使得建筑比傳統模式耗能大大降低。
作為上海世博會的“綠色地標”,中國館在古典大氣的外部造型下,隱藏著許多環保新技術。首先,中國國家館造型層疊出挑,在夏季,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減少能源消耗。同時,在建筑表皮技術層面,充分考慮環境能源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單體建筑自身的減排降耗,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此外,中國館還采用了許多太陽能技術,在館的頂部、外墻上裝有太陽能電池,以確保提供強大的能源。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道路沖洗。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利用人工濕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世博會主題館最大特色就是對太陽能的利用,屋面大面積的太陽能板,采用并網發電運行方式,將太陽能發電傳回城市電網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主題館東西立面設置垂直生態綠化墻面,面積達5000平方米,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待建生態墻。夏季,可利用綠化隔熱外墻阻隔輻射,并使外墻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降低,降低傳導。而到了冬季,既不影響墻面得到太陽輻射熱,同時可形成保溫層,延長外墻的使用壽命。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會運營管理的主要工作場所。它建于黃浦江沿岸,外墻設計視線通透,不僅將浦江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筑自身的體量。其建筑外墻設有遮陽系統,在炎熱的夏日,可以阻擋一部分直射的陽光,減少過多熱量進入室內,既減少能耗,又創造了舒適的室內環境。此外,低溫送風系統、冰蓄冷系統等設計,降低了空調的運行能量,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屋面的雨水被收集起來用于道路沖洗和綠化灌溉,并通過綠地和滲水材料鋪裝的路面進行雨水蓄滲回灌,盡可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4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
結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綠色建筑是一個綜合理念,是綜合利用各種節能手段來達到效果。總的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能源系統
進入建筑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維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
(2)水環境系統
對于建筑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在必要的地方,要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
(3)氣環境系統
建筑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4)光環境系統
建筑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5)綠色建筑材料系統
綠色建筑材料系統是滿足建筑節能、環保、生態的需要。綠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生態建筑要采用綠色建筑材料,加快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并引進或提高先進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環或回收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5綠色建筑與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是城市規劃界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并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從理論上講,每個城市,都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和評價它:一是物理方面的,即城市的硬件建設的物理特性方面,如道路的合理性、建筑物的技術性、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性等等;二是生態方面的,即城市的物理結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洽程度,是否適合于人類自己生活,是否適應人類未來健康發展,是否與當地生物和諧共存。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系統,因此,城市建設,就應該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將城市建設融入自然中去,形成和諧的城市生態體系。
6結論
綠色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藝術品得以生長的主要載體。綠色文化是為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進行的設計、創造并使之產生積極成果的一種文化。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拓展綠色建筑的內涵及應用,并將之納入各個層次的規劃統籌中,將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城市推向一個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狀態中。
參考文獻:
1 .王維,《人、自然、可持續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1
2.白勝芳,《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建設報(中國建材):108期
3.《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