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圖書館建筑既是物質產物,也是文化產物,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和結晶。圖書館建筑設計與城市經濟發展、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的結合程度,直接影響著它的設計風格及手法。本文通過對城市圖書館建筑設計的標準性與多樣性的討論,對現代城市圖書館的建筑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建筑設計,標準性,多樣性;建筑空間
前言
現代圖書館的功能不再只是單一的文獻信息存儲、傳遞與檢索,現代圖書館呈現出文獻資源多樣化、共享化,技術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多元化、個性化,管理科學化等特點。由此,圖書館建筑設計要求也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1 建筑設計的標準性與多樣性內涵
建筑設計一般具有標準性與多樣性的特征。建筑設計的標準性是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根據國家規定的建筑標準,結合各地區的技術條件,按建筑類型及工程項目的具體條件來選擇設計。而城市圖書館建筑設計的標準性主要體現在功能、結構二個方面。
建筑設計所具有的多樣性,一般表現在建筑空間、造型和風格設計的多樣化,主要內容包括平面、立面、細部處理和空間環境的多樣化設計。城市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空間、造型、風格三個方面。
2 圖書館功能和結構的標準性
城市圖書館是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它設計要遵循的適用性、經濟性和安全性設計原則要求圖書館建筑設計在功能和結構上具有一定的標準。
2.1 功能
城市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文獻信息中心,藏、借、閱是傳統圖書館的基本功能,但現代圖書館功能在新的信息環境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的城市圖書館除了藏書、借閱等基本信息服務功能外,還承擔了學術交流、社會教育、情報研究、科技咨詢等功能。
此外,現代城市圖書館開展了文獻復印、書刊供應、聲像影視、技術交流、信息發布、餐點飲料等多種多樣的讀者服務項目。圖書館建筑功能的多樣化,使城市圖書館建筑發展成為多功能的綜合性的建筑。
2.2 結構
圖書館的建筑結構形式多采用框架結構。城市圖書館隨著管理和服務模式的改變,對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要求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滿足功能調整變化的需要。模數式圖書館和模塊式圖書館的出現,使圖書館建筑的結構邁向標準化。
模數式圖書館的設計提倡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三統一” 。這種模數式圖書館的結構,使圖書館建筑空間更具靈活性。由表1可以發現,由于開間大,圖書館室內空間的適應性強,反之則小。例如,圖書館書庫的柱網尺寸按1.20m或1.25m的倍數,多為7.50m ×7.50m或7.20m×7.20m,或者因地制宜的選用6.00m×6.00m或 6.60m×6.60m等柱網。這對結構體系而言是經濟合理的,對圖書館功能而言,無論開架或閉架管理均能較好的滿足使用要求。模數式圖書館的建筑設計中,柱網的設計一般需根據書架、閱覽桌椅和其他辦公設備的間距與排列方式,此外還需綜合考慮開架與閉架、開架藏書量的大小、使用人數多少等因素。
但是,強調“三統一”并非涉及所有的空間,對于藏、閱合一的空間,功能經常發生調整變化空間,宜采用“三統一”的做法。這種在傳統圖書館和模數式圖書館的基礎上結合國情提出來的被稱為“模塊式”圖書館。這種結構“既保證圖書館空間的靈活性,也保證各使用空間的自主性和經濟性,并為圖書館走向綜合性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
3 圖書館建筑空間、造型及風格的多樣性
同樣地,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靈活性、高效性和美觀性原則要求圖書館建筑空間要靈活多變,造型和風格協調多樣。
3.1 空間
對圖書館進行空間組織的目的是使建筑合理布局、使用方便,達到最大的使用效率。圖書館建筑的空間分為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城市圖書館的外部空間包括圖書館在整個城市空間中所處位置和圖書館單體之間或圖書館與其它建筑所營造出來的空間。內部空間主要是指建筑內部的各個功能區的布局關系。(圖1)下面主要就圖書館的內部空間組織的多樣性問題進行簡單的探討。
首先要做到功能分區合理。現代圖書館的空間組織從以“書”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體現了圖書館設計理念的轉變。圖書館建筑內部空間按功能一般劃分為公共使用區、書庫區和辦公區,其空間組織要做到簡單方便、方向明確、安靜舒適。在設計過程中應按不同的使用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并使這些區域形成一個有序的空間環境。這就要求將不同使用對象、不同功能的空間組成一個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有機整體。
其次要做到開放靈活。圖書館的空間形態由封閉固定轉變為開放靈活是圖書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一個重要體現。圖書館的空間由傳統的分散、進深小的長條狀變為進深較大、空間相對集中塊狀,改變了傳統圖書館藏----借----閱封閉固定方式,變為藏----借----閱----管空間四位一體化開敞靈活方式。現代城市圖書館的技術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對空間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適用性和未來時期的可擴容、可變換性是城市圖書館空間組織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此外,圖書館建筑實行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設計方式,增加柱網的尺度,獲得了開敞連貫的大空間,提高了圖書館空間使用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一個開放靈活的空間,使城市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而空間的開放靈活程度,是檢驗城市圖書館建筑設計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
3.2 造型及風格
人們對一個建筑的第一印象直接來源于建筑物的造型和風格,因而城市圖書館建筑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反映在建筑造型和風格上。城市圖書館建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其建筑造型和風格應在遵守共性的同時,又要尊重個性,追求靈活多變而又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傳統圖書館建筑平面一般呈“工”、“山”、“出”、“回”等字形,造型比較單調古板。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出現了同層高、同柱網、同荷載的模數式設計后,建筑師在造型上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如坐落在深圳中央商務區的深圳圖書館,它造型獨特,構思精巧,極富現代感。圖書館建筑以四部翻開的巨型書籍作為建筑后部的襯托,新館外觀主體色調為黑色,莊重而又厚實。在新館入口處設計了一棵金色智慧樹,集中反映了深圳圖書館以開放、智慧、網絡為導向的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理念,同時,也體現了深圳年輕、開放、現代、動感的城市性格特征。它的設計充分與深圳這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的文化融合,成為深圳一道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我國城市的新圖書館建筑,普遍吸收了西方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形式、風格、樣式和工程技術,也吸收了新的設計理念。但是任何一個城市的建筑文化都有自己發生和存在的歷史時間和社會空間,這種建筑文化的存在決定了這個城市建筑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并構成一個城市建筑文化的本質屬性。正是這種傳統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之間的差異,造就了城市圖書館建筑造型和風格的多樣性。如何將城市傳統建筑文化同現代建筑文化結合起來成為圖書館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的課題。
4 結語
城市圖書館建筑是城市中一個長久的文化設施,同時也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文化建筑。城市圖書館建筑設計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固守傳統模式,設計必須有新思維、新理念和新創造,要從規劃選址、功能結構、空間組織、建筑造型及風格等方面作全方位的考慮,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李明華.圖書館建筑規劃設計的新理念新模式,南方建筑,2002(4).
[2] 鮑家聲.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 羅鳳莉.論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建筑技術開發,2003.9
[4] 趙維平.圖書館建筑內部空間的布局.科技情報與開發,2005年第15卷第16期
[5] 竇英杰.論圖書館建筑的人文內涵.圖書館建設,2004(2)
[6] 王昕.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建筑的新理念.圖書館建設,2001(1)
[7] 張儉.現代圖書館——建筑美與環境美的和諧統一.中國環境管理,2002(5)
[8] 譚祥金.圖書館建筑的哲學.圖書館論壇,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