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基于沈陽工業大學建筑學向應用型專業轉型的契機,以實踐教學課程改革課程為依托,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和發掘思政本源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即,打造一個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的建筑學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兩條思政教學線,通過不同歷史時間線多角度弘揚社會價值觀;建設“三時間三空間”思政教學環境;推進“四位一體”教學環節的有序滲透,確保課程涉及領域全方位人員參與等。經過3年的實踐經驗,教學效果顯著,可為專業相關課程思政的工作提供基礎和建設的方向。
關鍵詞:建筑學實踐教學;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融合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相結合,提高工作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
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的一種創新型理念,是運用教學這個主渠道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協同效應,能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探索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中思政本源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職責和使命,這就要求專業課不僅要授之以漁,更要受之以德。沈陽工業大學建筑學專業自2016年向應用型專業轉型以來已有3年,許多課程改革都在探索中取得了進展。2018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應用轉型背景下建筑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初探”中重要一項改革內容就是如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根植思政教育,發揮思政教育立體化、普適化和專業化的優勢。因此,文章以近3年建筑學實踐教學相關課程為依托,探索教學實踐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等內容主動地被學生接收、消化,為學生的成長和職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1]。
建筑學實踐教學應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變知識的教育為人的教育,這是課程思政的本源與初衷,也是探索實踐課程中思政本源的動力與方向。通過多種途徑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和載體,使學生能自然接受,把思政內容潤物無聲地傳授給學生[2];在育人實踐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將智育提升與美育熏染融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勵學生產生學習內動力和主動性,通過情感的認同有效促進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二、思政教育在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建筑行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要求逐漸提高
建筑學子是國家各項建設事業的后備力量,肩負著建設祖國的歷史責任。他們不但要以扎實的專業知識走向工作崗位,更應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與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目前多家用人單位反饋,學生更關心待遇、自我舒適度等個人問題,工作流動性較大。然而,畢業生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這需要通過提升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來獲得。
(二)建筑學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徑尚無研究
現有思政政治理論類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內容抽象空洞,與實際生活脫離,不易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邊緣化、應試化的現象。課程思政的提出很好地打破了高校思想教育的現狀,但如何把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需要深入研究。建筑學實踐教學內容涵蓋非常多的思政內涵,但由于教師自身思想素養、教學經驗以及課程特點等不確定因素,沒有形成規模化、體系化的教學成果,更沒有被分類總結、提煉和升華。
三、 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中思政本源的發掘、拓展思路及方法
沈陽工業大學建筑學專業在2016年獲批遼寧省首批應用型專業試點,由此開始專業轉型之路。建筑學專業是技術性與藝術性融合的學科,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建筑學應更重視建筑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較高要求。經過3年多的摸索,筆者
意識到,“應用”在教學體系建設上的體現核心即為實踐教學[3]。實踐教學是與社會關系最密切的教學環節,這一階段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至關重要。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思政本源的探索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逐步探索提出育人新模式[4]:即打造一個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的建筑學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兩條思政教學線,通過不同歷史時間線多角度弘揚社會價值觀;建設“三時間三空間”思政教學環境;推進“四位一體”教學環節的有序滲透;確保課程涉及領域全方位人員參與(見表1)。通過思政本源的發掘與拓展,促進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培養建筑學執業化精英人才。
(一) 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建筑學實踐平臺
經過3年多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不斷更新改進,提煉出適合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內容,打造與沈陽所處地理歷史文脈相符合的、擁有自身城市與建筑發展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學實踐教學平臺。該平臺目前儲備的項目囊括從沈陽作為清王朝入關前都城所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瑰寶到近代作為殖民地時期的建筑遺產,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建筑遺產(圖1)。平臺也會不斷更新項目,為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開展提供基礎。
(二) 建立“兩條思政教學線”,通過不同歷史時間線多方位弘揚社會價值觀
推薦閱讀:低溫建筑技術發表論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