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單體建筑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不僅僅影響了城市空間的整體效果,同樣城市空間的設計也直接決定了單體建筑的風格,兩者的有效結合會使兩者都散發出更耀眼的光彩。本文從城市空間與單體建筑的求同存異對單體建筑設計的設計要點提出了些許看法。
關鍵詞:城市空間、建筑設計
Abstract: single building as part of the urban space not only hurt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urban space, also of urban space design als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ingle building styl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would make both send out a more dazzling brilliance. This paper, from the urban space and single building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 to single building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of a little view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city space, build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城市空間與建筑單體的相輔相成成就了一個城市的整體效果,因此怎樣使兩者存在不同但更多的是包容,這些是對現代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開放的城市空間給人們更多的舒適感、靈活的建筑單體更為城市的整體效果煥發光彩。
1.開放的城市空間:開放空間最初為城市規劃術語,概略的說是指不為建筑物所覆蓋的綠地、空地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開放空間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擴展,其不但包括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也包括建筑開放空間。
1.1建筑開放空間是建筑用地范圍內供公眾自由進入和使用,與自然和城市空間緊密聯系且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場所空間,其建設一般是出于設置交通緩沖空間的必要及其他的功能性原因。建筑開放空間相對于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特殊性在于其建設和維護均由土地所有者出資,城市無權干預這些“準私有”開放空間,而相應的,市民也無需以稅收或其他形式繳納對應的費用就可以獲得對開放空間的使用權;其相對于其他建筑空間的特殊性在于其與周邊的城市環境不斷進行信息交換,具有很強的面向城市社會生活的融合開放性,可以積極介入城市的運行系統,并由此產生了顯著的城市意義。
1.2城市生活包括人們在城市中進行的各種社會生活,開放空間是城市生活進行的重要場所。由于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和們對開放空間需求的增長,這種投入變得愈發巨大,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讓土地私有者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開放空間。建筑開放空間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很多情況下已經替代了城市傳統的廣場、公園等空間,形成分布更為廣泛且深入市民生活的社會交往空間,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載體。建筑開放空間對城市空間網絡的整合
1.3城市的空間網絡包括城市交通網絡和城市的空間結構等。建筑開放空間在從屬于建筑的同時,還與城市的空間網絡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使建筑開放空間成為城市空間網絡的節點作用于城市,催化和促進城市交通網絡和空間結構的整合。對城市交通網絡的整合
1.4建筑開放空間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承擔交通功能,這種交通功能不但包括建筑內部的各項交通,還包括建筑與城市交通的接駁與轉換,在此過程中,建筑開放空間的交通職能可以突破建筑自身的范疇而接納原本屬于城市的交通職能。多層面分布的下沉廣場、架空天橋等形式的建筑開放空間可以協助城市的地面、地下及高架交通的轉換。
2.建筑開放空間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整合:主要表現在對城市的建筑密度,建筑格局和形體要素的整合。
2.1城市的建筑密度對市民生活質量影響巨大,適宜的建筑密度可以在為人們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的同時維持社會生活的活性。建筑開放空間通過提供大量的公共活動空間和綠地,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相關構成元素量的增長和質的復雜所導致的擁擠環境,重構宜居的建筑密度。城市的建筑格局決定著城市的運作效率,失控的建筑格局會導致消極空間的產生和城市功能組織的無序。建筑開放空間作為具有聯通和過渡作用的空間,可以形成連接和疏通消極空間的“橋”,對城市的“失控格局”進行整合,將斷裂的城市空間重新連接起來,恢復城市格局的有序性。
2.2城市的形體要素包括城市中各平面層次和立體層次呈現出來的形態構成要素,如街道及廣場網格的形態,建筑單體的體型形態、建筑群體形成的“天際線”形態以及相應的尺度要素等。建筑開放空間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形成與城市相適宜的空間尺度與形態,改善城市風貌,同現有的城市形體形成良好的構成關系。
2.3建筑開放空間對地域精神的體現建筑開放空間作為與城市和自然直接接觸的空間,其在營建中必然會體現出相應的地域精神,成為展示當地特色和文化的新場所。建筑開放空間對地域精神的體現首先表現在對城市文化的容納和展示。
2.4建筑開放空間是容納市民生活的場所,其必然體現著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趣味,這種體現不僅可以外化為建筑設計的相關元素和符號,還可以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進行,使建筑開放空間成為動態舞臺,形成對城市文化的直接承載空間和展示空間。建筑開放空間對地域精神的體現還表現在對自然要素的體現。
2.5開放空間作為建筑中與自然接觸最多的部分,其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最大,其中氣候、地形地貌、水體資源等要素可以極大的影響開放空間中的景觀構成元素和空間形態,而在建筑開放空間的綠化配置中,通過對當地的植物群落的選擇和利用,也可以塑造出獨有的空間氣質。
3.迎合城市空間的可持續建筑設計:
3.1舒適型建筑
這種建筑對其空間的安排要求比較合理,要求空間的各個功能要有其合理的尺度比例,分區明確,各得其所。這種建筑設計方便了物品的擺放以及人的活動空間并且具有相對的私密性。此種建筑對室內的環境質量、采光、通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空間的使用率高,符合現在日益緊張的空間要求,并且可以體現一定的藝術性和超前性,是追求時尚與舒適的人群比較喜歡的建筑類型。
3.2智能型建筑
作為具有創造性的建筑類型,智能型建筑就是把計算機等新型的科學技術融入到建筑藝術之中,使人通過多媒體通信,智能保安等獲得合理投資信息,并且安全、高效、舒適、便利、靈活。
3.3節能型建筑
太陽能、風能的直接利用,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為人們生活的動力,這些節能技術的發展,都促使了低能耗建筑的大量興起。
3.4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主要是依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自然環境為依托,尊重當地的地形樣貌,動植物分布以及氣候特點,實行因地制宜。并且能夠整體考慮設計區域內部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體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結語:建筑開放空間作為從屬于建筑卻有著顯著城市意義的空間,應該在設計中充分發揮其特質,為城市生活提供載體,塑造出富有地域精神的空間形式,并通過與城市各組成部分協同作用,形成積極互動的共生群落,進而促進城市空間網絡的優化整合與再生。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中外城市知識辭典》.中國城市出版社,1991
[2] 梁雪,肖連望.城市空間設計.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3] 戴志中等著.城市中介空間.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 單曉瑩 葉自成 淺談新時期城市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 工程科技 235
[5]饒澤鋒 關于當代城市建筑設計中文化理念的思考[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09(17):178
[6]姚安平 袁 為 龔衛東 魏 全 改善人居環境 塑造城市新面貌——談城市建筑設計中的坡屋頂發展審美趨勢的新前景[J] 陜西建筑 2005.9(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