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以其防火性、耐久性、整體性、可模性好及建筑平面布置靈活、可以組成大空間等特點,大多數廠房均采用此結構,而填充二結構也較多使用的是節能環保型加氣混凝土砌塊。筆者結合多年現場管理的經驗與工程實例,就如何預控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和質量通病,提出自己的意見。
1 施工中常見的問題及處理辦法
1.1 施工圖中的主、次梁和板的鋼筋交叉問題及處理
在工業建筑中,鋼筋比較密集,所以當施工圖設計梁、柱節點交叉部位時,常出現主、次梁的上層鋼筋多層疊加在一起的情況。在施工中按常規方法支設、綁扎鋼筋,模板控制了主梁的截面尺寸,次梁鋼筋就會超高,板的厚度局部就會增加,后續工序如找平層厚度也會平均增加40-60mm,從而自重也會增加很多;如果是多層框架結構,累計自重增加就會更多,施工成本費用也將相應增加很多。
為此可采取下列的措施:
(1)圖紙會審時提出該問題,在設計允許條件下,增加主梁的高度而不增加鋼筋骨架的截面尺寸,從設計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2)在主梁底下凈高允許條件下,采用降低主梁底面標高約50mm,主筋原設計配筋不變,為與它交叉的梁、板的上層鋼筋留下合理的標高位置。
(3)在主梁底下凈高較小不允許降低主梁底標高的情況下,采用降低次梁頂面標高,將不同截面高度的其他交叉的次梁梁底標高下降30mm,這些次梁的配筋高度不變。這樣,主梁完全按照設計標高施工;由于次梁的標高下降,板的鋼筋就有了放置的位置,整個混凝土現澆板即可按照設計標高及厚度施工。
1.2 模板及其支撐體系的質量問題及處理
(1)模板的支撐必須根據規范要求,按照設計施工圖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根據施工時的各種荷載,參照荷載規范進行荷載的取值,設定一個腳手架的立桿間距、橫桿步距,按照腳手架及其支撐的驗收規范進行荷載計算,驗算所設定的支撐體系的支撐能力,如不滿足規范要求,則進一步縮小立桿間距和橫桿步距,直到符合要求。
(2)施工時,應對扣件的擰緊力進行檢查,還要根據框架的大小、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堆積以及混凝土流動時對模板的側面沖擊,設置斜撐。
(3)模板支撐體系要具有很好的穩定性,柱、梁、板的支撐必須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搭設。模板、支撐體系所采用的鋼管、扣件等質量應符合要求。目前市場上的腳手架材料次品較多,鋼管壁厚較薄,扣件的螺栓存在劣質現象,施工時施工人員擰緊的力度都比較小,所以必須對進場的材料進行嚴格把關。對搭設完畢的支撐體系要進行認真的檢查,檢驗合格,并經質檢監理人員驗收后,才能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支撐體系的上部,可采用可調絲杠托座,它可以將力直接進行傳遞,是一種比較好的支撐方法。
(4)底層回填土問題。在一般的施工過程中,回填土按照要求分層夯實,墊方木或木板,支撐體系應支撐在木板上;施工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支撐體系下方回填土的密實度,避免混凝土澆筑時,支撐體系下沉;在澆筑混凝土前,要先加固并進行檢查;應避免雨季澆筑,需雨后澆筑混凝土時,應該進行再次加固。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應設有專人看護支撐體系,以便及時處理。
1.3 混凝土施工中須注意的問題
(1)混凝土澆注前,應進行施工工序技術交底;提前預留好施工縫的位置,柱、梁底部的雜物要清理干凈。對于較大的筏板基礎,如果中間留有后澆帶,后澆帶中問的模板可采用薄型的鋼板網支設,混凝土澆筑后,不必再拆除;對于樓板與梁的后澆帶,應注意加強鋼筋的綁扎和位置的正確。
(2)注意柱、梁和板混凝土的澆注順序。如果結構層較高,超過了6米,要求是先澆筑柱子,其后是梁最后是板的混凝土澆筑。因為柱混凝土澆筑后,進行梁、板模板與鋼筋的施工,在這期間,混凝土沿柱子高度軸線上有一定的收縮下沉,對防止混凝土微裂縫有利。
(3)如果結構層不高,可采用柱、梁、板一次澆筑成型的方法。同樣是先澆筑柱,然后梁、板。在施工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澆注混凝土柱時,柱的底部,一定要先鋪一層50mm左右的同標號的無石砂漿,而且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泵管不能一直停留在一個位置下料,這樣很容易使混凝土中的石子隨著鋼筋的密集而碰落到柱子的外邊,并在周圍堆積,即使是振動棒振搗到位,也無法使其密實,拆模后易形成柱腳加渣和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