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建筑設計方法是建筑師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是憑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生活經驗,以建筑的方式服務于不同人群的生活與工作要求。所以對建筑設計方法和思路的各方面作以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建筑,設計方法,構成要素,設計程序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is the architec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no fixed mode. Only by its ow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way to build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life and work requirement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ethods in all aspects of simply explained.
Key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elements, design program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方法已無法適應建筑發展的需要。現代設計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確的目標及秩序基礎之上,設計計劃將奠定系統化設計方法的基礎,同時為多學科合作和使用者參與提供機會和方法,真正滿足人們對建筑物質、心里的需要。
一 .建筑設計的意義
建筑與人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人類生活及意識形態決定了建筑的意義。建筑設計反映著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形態。簡單的講,建筑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作為從事建筑設計的人員來說,人性化的、不斷完善的、優秀的建筑設計將直接作用于人民生活,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設計不是盲目的,任何工作都有它的方法和理論來引導。建筑設計也脫離不了這一前提。我們現有的建筑設計形式都是從前人那里繼承和發展起來的。研究建筑設計方法是為了我們能從專業的角度對待建筑設計,在這一點上,要與非專業人員有所區分。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師來說,工程設計項目真正變為建筑物,是會讓人感到激動和欣慰的,建筑師的自豪感也因此而生。建筑設計不應該是盲目組織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師們應當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慮社會環境、經濟、政治、人文以及美學各方面的因素,依據建筑設計原理及方法,從而對作品進行系統分析,使建筑不僅能夠滿足現階段人們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夠豐富我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與環境。
二、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原則
(一)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術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各項技術保障。
3.建筑藝術形象也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體和單體的體型、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建筑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和質感以及光影變化等綜合因素所創造的綜合藝術效果。
4.經濟合理。建筑構造設計處處都應考慮經濟合理,在選用材料上應就地取材,注意節約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證質量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建筑設計原則
1.整體性設計原則:整體性設計原則是把要設計的建筑作為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來全面研究整體的功能、構成及其發展規律,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
2.綜合性設計原則:對任一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它的要素、結構、功能、相互關系、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地考察。在綜合的過程中把分析有機地給合起來。從綜合出發,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回到綜合。每一層次分析的結果都要反饋到上一層次的綜合去與整體進行比較,按照比較的差異從新進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與整體達到高度的統一。
3.聯系性設計原則: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要考慮到相互聯系的諸多方面,不僅要考察研究對象這個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還要考察系統的環境。環境是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發生、維持和發展的,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有著種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包括:環境給系統提供的資源和壓力、系統給環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統與環境是互塑共生的。
4.動態性設計原則:動態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尤其要立足現在,兼顧未來,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
5.有序性設計原則: 高層系統是由低層系統組成的,低層系統對高層系統具有構成性關系,同一層次的系統之間存在相干性關系。因此,系統都是有序、分層次的,是層層相包的結構關系。而且層次越低,結合度越強;反之層次越高,結合度越弱。結合度遞減,層次結構更加穩定,由此可見,使用房間對功能區、單體對群體、基地對環境都具有構成性關系,其結合度應遞減方能促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如果一個功能區過于依賴于它的上層系統,一旦上層系統中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勢必會影響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會癱瘓。因此,正確地確定各部分的關系,有效地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地組織各種流線和空間序列,是建筑設計中應認真對待的重要環節。
6.結構性設計原則:結構是要素在關系作用下的結合方式,是性能的載體,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結構決定性能,性能表現可以反作用于結構。要素是結構的賴以結合者,要素運動的穩定與否、發展方向將影響結構的穩定與否和方向。關系是將要素連接起來的作用,是構成系統的紐帶,關系質和量決定結構性能的穩定性。因此,必須了解它的結構。
7.最優化設計原則: 系統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差異整合的過程。差異的事物能夠整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優勢互補,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差異的整合使建筑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激發出正的整體效應,促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設計的程序與組織
建筑設計的程序包括:方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
初步設計階段:首先應重新熟悉設計任務書、踏勘現場,進一步收集在設計中會有用的資料。切實了解項目所在地的環境情況和當地的一些有關的地方性法規。
初步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要求建筑專業的圖紙標明建筑的定位軸線和軸線尺寸、總尺寸、建筑標高、總高度以及與技術工種有關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設計說明中則應標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構造做法;結構專業的圖紙需要提供房屋結構的布置方案圖和初步計算說明以及結構構件的斷面基本尺寸;各設備專業也應提供相應的設備圖紙、設備估算數量及說明書。
在完成了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后,設計單位應當經由建設單位向有關的監督和管理部門提交全部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等候審批。
施工圖設計階段:對初步設計的文件進行細化處理,達到可以按圖施工的深度,并且滿足設備材料采購、非標準設備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應提供所有構配件的詳細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號、數量等資料,還應繪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細部詳圖。其它各專業則亦應提交相關的詳細的設計文件及其設計依據,并且協同調整各專業的設計以達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圖文件完成后,設計單位應當將其經由建設單位報送有關施工圖審查機構,進行強制性標準、規范執行情況等內容的。
四、設計思維的創造性與個性化
建筑的個性,不僅來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滿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礎上,符合使用的個性和審美要求,通過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觀化,創造一個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間,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關的一切都帶有人格的力量。個性化設計內涵其實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人性關懷的一個表現。
五、結語
優秀的、完善的建筑設計是設計人員所追求的,當然也是為人類的居住提供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分析、了解不同的設計方法是每個設計人員必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商務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陳志華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筑美學卷》,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李大夏,《路易·康》,中國建工出版社,1993.
[5]讓-弗·利奧塔等,《后現代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