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緊缺,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高層建筑已成為一個城市的重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以人為本”的建筑本質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從建筑入口、流線、外部空間等方面著手,探討了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的優化設計方法,用于實踐,消除高層建筑本身帶給人的距離感。
關鍵詞:高層建筑;設計理念;空間利用;優化設計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ity of th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high-rise building a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vy. Combining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building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design idea, from building entrance, streamli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outer spa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ottom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public space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used for practice, eliminate high-rise building itself brings distance sense of the person.
Keywords: high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Space use;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緊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層建筑已在逐步朝規模化、積聚化、大型化的方向發展,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的框架中,高層建筑的底部是高層建筑和城市空間的臨界點,它既屬于建筑空間,同時又屬于城市空間環境的一部分,所處的其位置至關重要。
建筑的首要條件是順應滿足人的需求,應“以人為本”。所以,摒棄不符合人們需求的部分,創造舒適的空間環境,在高層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間設計上,盡量做好建筑尺度的轉變、建筑內部封閉空間和城市開放空間的過渡和連續,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進行優化設計。
一、建筑應“以人為本”
基于“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原則,一座建筑尤其是高層建筑,必須充分考慮到作為人的物質需求( 基本生活需要) 和精神需求( 安全、認知、愉悅、歸屬感等) ,底部的公共空間從各方面營造宜人的尺度,滿足人們需要的環境空間,比如建筑形態、材質、比例和色彩。在城市里,大體量和高密度的建筑或建筑群勢必會對人的心理需求造成壓迫感、冷漠感和距離感,所以如何找到設計的平衡點是關鍵所在,盡量減少建筑本身高大體量帶給人的負面效應,比如開放底部空間,使其更親和、開放和人性化,從而弱化與城市空間的連接,實現有機結合。本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研究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二、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尺度的營造
交通的組織與優化
底部公共空間是高層建筑和城市交通連接的匯聚點,它是建筑內外交通的連接點,擔負著大量的人流聚散以及物流與車流,從“人本主義”出發,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應合理安排人行、車行路線以及停車場。
(1)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妥善停靠
目前我國高層建筑的設計中,有很多缺乏對停車場的重視,存在車輛亂停亂泊的現象,影響了人們生活,不符合人性化設計原則。
建筑師在設計時應妥善安排停車場的布局,既要滿足不同停車的需求,方便人行空間和車行空間的銜接,又不影響人流活動以及視覺效果; 停車位置應與出入口合理協調,避免出現人車混雜造成交通阻塞的現象。具體設計中,比如避開公共活動區域,合理安排與車行立交路線的關系,如有必要設計地下停車,方便車流和人流相連接,實現人性化的停車設計。
(2) 合理組織各流線
為保證人們的交通行為有序進行,底部公共空間應實行人、車分流,即人行與車行相互獨立、互不干擾,樓前廣場設計各成體系的行車區域和行人活動區域,面積大小由車輛和行人的數量多少來決定。
目前許多高層建筑周邊流線繁雜,車流人流密集,僅靠獨立的建筑場地,已經不能實現完全的合理組織各流線,需要綜合考慮,結合城市交通的總體規劃、建筑自身的特征以及出入口的設置等多方面因素,利用立體分流,將不同的交通流利用不同的高程來分流,真正做到人車“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建筑入口空間———過渡空間
建筑入口空間是既聯系內外,本身又具有空間的場所,是高層建筑和城市空間的過渡空間,也是人們交往的重要場所,它包括雨篷、門廊、前廳、臺階、坡道以及景觀綠化等,它的服務對象是人,既要滿足功能需求又要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建筑入口空間是過渡空間,所謂人性化設計,即成功完成人們不同行為類型、不同心理模式的過渡,按照人們的行為過程,完成動態空間到靜態空間的轉換、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的過渡。在平面布置形式上,高層建筑的建筑入口空間,大體可分為平面式入口、凹入式入口、凸出式入口三種模式。不同形式的入口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平面式和水平式入口使人感覺親切自然,不會有心理上的突兀感; 凸出式入口多突出視覺效果,內外空間相互融合滲透,富情趣感; 而上升式入口利用抬高空間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優越感; 下沉式入口則強調安全、穩定、圍合的空間感受。
不同入口空間形式帶來不同的功能和心理感受,所以在建筑入口空間層次的處理中,應綜合考慮平面布置形式與豎向布置形式,切實從人的行為心理出發,做到人性化設計。
建筑元素的人性化
色彩、質地影響人的心理、情感感受,在建筑空間里,不同的色彩、質地給人帶來不同的空間感知的心理和情感,在底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結合人的需求,營造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
色彩和質地是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重要的造型要素,它不僅能夠完善空間的形體,也展示了視覺形象的調節和再創造,使外部形式富有力感。而對于空間的界面來說,使用合適的色彩和質地,能夠改善不完善的空間比例; 同樣不恰當的顏色和質地也會帶來不適感,甚至破壞空間的舒適感。所以,設計師要懂得顏色視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合理的運用色彩和質地,切實做到人性化的設計。
外部空間的利用
高層建筑往往給人帶來或多或少的冷漠感和疏遠感,為減弱這一負面影響,通常會在底部設計一些富于生趣的小廣場,它聚集人流,為人們提供休息、聚會、交往、娛樂的場所,也是城市中的一個聚集的節點。
不同的廣場形式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下沉式廣場標高較街面低,給人以環抱的感覺,營造輕松,休閑的氣氛; 高臺式廣場標高較街面高,在高臺上不受周邊交通干擾,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富于變化和情趣,對城市、建筑以及對人的心理感受都有積極的影響; 如何設計廣場形式,是滿足人們的行為心理的體現。
3 結語
在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每個細節的設計從這個原則出發,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消除高層建筑大體量帶給人們的冷漠感和距離感,使人、自然、社會之間達成一種和諧。
參考文獻:
[1] 朱伯欽. 城市設計[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 劉先覺. 現代建筑理論[M]. 北京: 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程 權. 宜人、舒適、便捷、高效———多倫多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研究[J]. 建筑學報,1999( 9) :37-38.
[4] 克萊爾·庫柏·馬庫斯. 人性的場所[M]. 余孔堅,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 張在元. 城市的人性尺度,www.china—up.com.
[6] 柳亦春. 超高層建筑的人性化空間設計[D]. 上海: 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