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建筑設計論文投稿發表了《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建筑學中《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讓學生切實了解結構設計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提升藝術敏感性,進一步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論文針對其中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建筑設計論文投稿,建筑結構設計,應用型人才
1背景
《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學中主要的一項課程。課程基本上涵蓋兩大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包含了各類建筑結構體系的特征和應用范疇,第二部分涉及到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鋼筋混凝土單層工業廠房結構設計和砌體結構設計。這兩大部分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也不同,第一部分主要讓學生對課程進行初步了解,之后在實踐中掌握好結構體系的基本特性以及適合運用的范疇;第二部分要求學生在學習工程案例中,切實了解結構設計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因為結構設計涵蓋的內容繁雜,知識很瑣碎,難點多,所以學生接觸到這方面內容時會感覺很吃力。《建筑結構設計》課程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有關鍵作用,是學生將來從事施工、監理工作所必須掌握的能力;而對于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程設計內容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很長時間內,許多學校開展《建筑結構設計》課程,主要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教授,考查學生能力的方法也很單一,這對于學生學歷課程是很不利的。而且現在應用型大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均、知識儲備量不同、學習積極性存在差異,所以給教師教學中帶來諸多困難,為了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對《建筑結構設計》教學做出改變。
2《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性質
建筑結構設計包含的內容很多,知識范圍廣闊,主要致力于培養優秀的工程設計師,幫助這些人才掌握新的工程語言。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建筑結構設計的內涵、基本理論和實踐任務,掌握設計的本質和關鍵部分,學會建筑設計的總體規則和細節。這個課程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對建筑結構知識科學性的掌握,另一方面逐漸培養學生在制造結構模型方面的藝術感,既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也提升他們的藝術敏感性。
3《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課程的教學中,基本上都是通過多媒體來展示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一些工程典型案例的介紹和分析。盡管一些建筑結構設計的構成和形式用圖片可以表現出來,但建筑是三維或者思維空間的產物,只用圖片展示課程的內容,不便于學生直觀感知和理解。只能使學生在視覺上和聽覺上得到感知,卻不能幫助學生真切地對建筑設計形成全面認識。建筑設計課程突出的部分就是實踐性,這也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內容。所以,在具體教學中,要加強對實際設計項目的練習,先從一些案例中學會基本技能,然后運用于實際操作中,幫助學生逐步具備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所需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得心應手地應對建筑設計的種種難題。
現在《建筑結構設計》的教學內容很單調,教學方式太傳統,教學手段有待完善。第一,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目前只包括建筑機構,沒有和其他學科進行自然融合。第二,教師在對本課程教學時,都是教師講授知識,然后學生負責接受,再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手段很單調,缺乏變通。這種方式不能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也很少,課堂氛圍沉悶,不能幫助學生吸收課堂知識。學生對于很多難度高的知識始終會存在疑惑,而教師也沒有做出及時解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現在對于學生建筑結構設計能力的評判只限于考試這一種形式,不能對學生能力做出公正的判斷,也將影響學生設計能力的繼續提高。
4《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4.1優化教材,合理分配學時
因為應用型人才最終要擔當施工員、監理員這類職務,所以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基礎,而且要增強學生對知識運用的靈活性,要對教材中重復的內容做出刪改,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補充欠缺的部分。比如,在學習塑性鉸的形成時,內容偏向于理論,不利于學生直觀理解,同時在實際中只要能運用塑性方法開展結構設計就可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重點培養學生實際設計能力,而減少對理論的教授。例如,在學習單向板肋梁樓蓋設計中樓板、梁等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問題時,圖表的繪制是重點,但書上涉及的內容很少,就需要加以整理和補充。
4.2革新教學方法,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教師對課程進行設計規劃時,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讓教材知識真正被學生吸收和接受,轉化為學生的技能。要及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然后對自己的教案、教學手段和方向做出靈活變動。在課堂教學中,要事先做一個完整的課堂設計,讓學生輕松掌握課堂內容,加強和教師的交流。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10個人為一組,然后依據課程難易程度把主要內容劃分為幾大類,將一些難度較小的內容交給組員;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整理相關資料,上課時再集中展示整理成果,教師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一些解答思路,和學生們一起討論。針對難度大的內容,主要由教師負責講解,可以通過一些教學軟件將主要課程做成視頻,在學生學習網上展示,所有的學生都能看到視頻,并進行反復學習,還可以加強學生間的交流。
此外,還能利用翻轉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適中的部分,讓學生在上課前就觀看教學視頻,查閱資料,并且做一些小練習,在課堂上就可以查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基本進程等。完整的課程設計再加上新穎的課堂管理模式,就有利于實現一種完美的教學效果。運用小組學習形式和一定的獎懲制度,就減少了在核查學生人數上浪費的時間,同時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生斗志,相信在運用這種模式之后,學生的聽課質量會提高,對學習也會產生新的認識。
4.3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最好既使用理論方法傳授知識,也要結合一些實踐環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定期讓學生到建筑工地和實習基地去做實際考察,觀看工程設計的完整程序。讓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得以運用,使抽象的課程內容更加具體,幫助深化、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的印象。但學校的資金、規模有限,沒有很多機會讓學生去工地實踐。所以,學生可以自己創造機會,去工廠學習、體驗,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
4.4改革考核方式
對學生進行考核主要為了考察當前學生的知識水平,對工程設計基本內容的理解程度。考核內容最好和實踐融合起來,綜合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水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探索,善于發現新問題,并不斷研究有效的解決策略。此外,在考試形式上,要逐漸實施全面、靈活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能力做出綜合評估。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動手設計的考察環節,制作工程模型的能力。開展一些工程模型制作的競賽,設計一些工程方案等,盡可能使考核方式多樣化。
5結語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建筑結構設計》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具體分析在課程教學中暴露的主要問題,然后從教和學兩個角度制定全面的策略,切實改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思考、學習能力,切實改進學生的建筑工程實踐水平,更好的適應未來工作要求。
參考文獻
[1]于濤.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22-23.
作者:鄧羿 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建筑節能》雜志,創刊于1973年,是由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中心、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材料分會協辦的國家級建筑節能專業技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