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淺談高層建筑的抗震結構設計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建筑設計時間:瀏覽:

  摘 要:本文根據筆者實踐經驗和對有關資料的總結,研究和探討了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設計問題。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房屋;抗震設計;抗震設防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tall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ummarized relevant material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concrete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seismic fort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建筑工程項目建設中,設計階段是整個工程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設計中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從設計理念、設計原則到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雖然有些粗淺,希望對同行們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地震是人類在繁衍生息、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種可怕的自然災害。強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發性和巨大的破壞力給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和社會穩定、社會功能帶來嚴重的危害。據統計,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曾毀滅了世界各地 52 個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毀滅的城市有 27 個。地震之外的其它各種災害,如水災、火災、火山噴發、風災、沙災、旱災等毀滅的城市為 25 座。因此,地震占災害總數的 52%。可見地震災害確系“群害之首”。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約占 95%)。無數次的震害告訴我們,抗震設計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1 建筑抗震的理論分析

  1.1 建筑結構抗震規范 建筑結構抗震規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筑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筑抗震設計(包括結構動力計算,結構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內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現代規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于,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1.2 抗震設計的理論 擬靜力理論。擬靜力理論是 20 世紀 10~40 年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它在估計地震對結構的作用時,僅假定結構為剛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結構或構件的質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當于結構的重量乘以一個比例常數(地震系數)。反應譜理論。反應譜理論是在加世紀 40~60 年刊發展起來的,它以強地震動加速度觀測記錄的增多和對地震地面運動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性的研究為基礎,是加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學者對地震動加速度記錄的特性進行分析后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動力理論。動力理論是 20 世紀 70-80 年廣為應用的地震動力理論。它的發展除了基于 60 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試驗技術的發展外,人們對各類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線性與非線性反應過程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隨著強震觀測臺站的不斷增多,各種受損結構的地震反應記錄也不斷增多。進一步動力理論也稱地震時程分析理論,它把地震作為一個時間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震動加速度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建筑物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每一時刻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從而完成抗震設計工作。

  2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2.1 抗震措施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歷次地震后人們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范發展的方向。而且,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強節點弱構件在提高結構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2.2 抗震設計理念 我國 《建筑抗震規范》(GB50011-2001)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態。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 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三個水準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個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現期)來區分的:多遇地震:50 年超越概率 63.2%,重現期 50 年;設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 年超越概率 10%,重現期 475 年;罕遇地震:50 年超越概率 2%-3%,重現期 1641-2475 年,平均約為 2000年。對建筑抗震的三個水準設防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實現的,其方法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第一步采用與第一水準烈度相應的地震動參數,先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下的地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荷載效應組合。并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使其不超過抗震規范所規定的限值;同時采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第二階段:采用與第三水準相對應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特別是柔弱樓層和抗震薄弱環節)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規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2.3 抗震設計方法 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對各類建筑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規定:高度不超過 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除 1 款外的建筑結構,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特別不規則的建筑、甲類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圍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可取多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3 結語

  要使工程建設真正達到能夠減輕以至避免地震災害,把握好抗震設計關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朱鏡清.結構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11.

  [2]鄭文忠,王英.對既有房屋套建增層改造的認識與思考[J].工業建筑,2008.6.

  [3]計靜.套建增層預應力鋼骨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

  [5]《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泰顺县| 休宁县| 沭阳县| 荣昌县| 中西区| 沙洋县| 泰安市| 宁武县| 那坡县| 长武县| 眉山市| 保德县| 鹿邑县| 湘乡市| 怀宁县| 萍乡市| 涞水县| 冕宁县| 安陆市| 农安县| 额尔古纳市| 尚志市| 黄大仙区| 韶山市| 乌兰察布市| 蕲春县| 武定县| 台南县| 龙江县| 松江区| 仪征市| 昌黎县| 乌什县| 日喀则市| 旬邑县| 江门市| 江津市| 金阳县| 兴化市|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