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建筑環境與人的集合,體現著學校的精神風貌和物質面貌。在滿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根據校園文化特點以及地塊形態特征,結合當地地域文化內涵,追求宜人空間,規劃設計出具有時代風尚和濃厚文化氣息的特色校園建筑是發展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進步。
一、校區規劃建設中的誤區
總的說來,校園建筑應該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滿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等各種活動以及生活的物質需要;
2、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濃厚的人文氣息,滿足師生的精神需要。
3、設計理念與時俱進。學校規劃設計中要體現新校園新理念,建設有特色學校文化內涵的嶄新校園。同時要注意處理好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之間的關系,做到既相互聯系又互不干擾。
但一些校區規劃和設計方案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上述功能,反而陷入了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誤區:
1、一味求大求新求全,過分注重氣派、場面。許多學校脫離自身實際,未經過規劃論證,就盲目制定規劃,出現了征用土地過量、建筑體量過大等問題和弊端,既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存在著建筑防災上的隱患,給校園生態環境的維系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功能分區盲目、滯后,與時刊發展相脫節。校園規劃忽視了當代校園空間的開放性,導致了各功能區距離過遠、相關院系聯系不密切等問題的出現。
3、過分講究平面構圖形式,忽視校園特色的創造。
二、校區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的著眼點
1、將學生群體的需求放在首位,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其日常行為規律為基本出發點,形成合理科學的結構布局。
2、全方位引入生態觀念,將自然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完美融合。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巧妙設計、布置,實現校園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時代特征與地域特色的和諧統一,校園當前規劃與未來發展的和諧統一。
3、重視文化傳承,塑造、建設形式多樣的公共開放空間。
4、實現總體規劃布局與各單體建筑功能之間的銜接過渡。妥善安排處理好交通組織設計、消防組織設計、總給排水組織設計、電氣規劃等規劃的整體布局,保證其整體系統性。
5、注重各單體建筑功能布置的合理性,確保靜鬧分區明確、潔污分區明確、交通組織與教育空間互不干擾等功能的實現。
6、考慮到學校的特點,其建筑應簡潔、樸實、大方而又有新意,因此單體建筑要在充分考慮結構可行性與經濟性的前提下,完成其外部空間造型的考量與設計,進而形成校園特色與地域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整體教育建筑風格。切忌為追求大造型而犧牲功能及結構的合理性。
三、實例說明—— 東莞市衛生學校校區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
1、學校及工程概況。東莞市衛生學校創辦于1958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新校區用地位于東莞市道滘鎮西南部,東臨粵暉大道,西靠北海水道,南接洪厚路和粵暉園,自然環境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東側有高壓線走廊。用地面積為153497㎡,現狀為果園和空草地。預計辦學規模為:在校普通學生3000人,成人高等教育學生2500人,各類在職人員培訓5000人次/年,建筑面積控制在71850㎡。
2、總體規劃布局設計:“一線”和“三園”。結合嶺南園林文化和北海水道景觀,新校區規劃以創建“園林式學校,水文化學校”為出發點,將傳統嶺南建筑風格與現代校園建筑風格完美結合,具體可概括為“一線”和“三園”兩大主題。
(1)“一線”是指北海水道江岸景觀帶,校區規劃中各組團均沿江岸景觀帶排列,賦予了濃厚的水鄉文化神韻,實現了生態環境與校園人文氣息的完美融合。
(2)“三園”是指校區規劃內的三個園林式組團:即教學區組團、中心組團和生活區組團。
“三園”主題,以內外有別、動靜區分為原則,以自然有序的空間序列進行功能分區,體現了以教學實踐為中心的思想。教學區和生活區臨近江邊,盡享江岸景觀的同時,避開交通線和高壓線走廊的干擾,以減少噪聲干擾;運動區接合教學區和生活區,分散分布,以方便師生的學習和生活。
教學區組團曰“別有小筑”。教學樓與實驗樓交錯圍合,形成數個內庭和中心庭園,單體之間以連廓相通,極大方便了學生和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組團南北布置,享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又避免了西曬的不利影響,符合南方地域的氣候特征。同時將對外開放的實驗培訓樓布置在組團外圍,相對獨立,可滿足外部集中培訓工作的要求。
中心組團曰“上善若水”。由行政樓、藝術樓、圖書館、報告廳和階梯大教室組成。整體設計中融合了嶺南園林藝術中開放、兼容和多元化的特點,完美詮釋了對水文化和新派園林式校園文化的理解。另外引入了北海水道江岸景觀,再輔以水榭木亭、連廊等景觀小品,使得水鄉文化、嶺南園林文化和校園文化三者之間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同時中心組團作為聯系紐帶,通過連廊和景觀過道將生活區和教學區聯系起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和優美的道路景觀。
生活區組團曰“片山斗室”,以自由的排列組合方式,使整齊劃一的居住空間、自由多變的綠地與餐廳、體育館、運動場等單體融合為一體,整齊有序而又不拘一格,宛如江邊片片山峰,極具韻律感。宿舍樓均底層架空,有利于通風的同時,也滿足了非機動車的停車需要。房間均保證南北朝向,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體育館以以現代材料與仿古造型的完美結合,塑造了嶄新的校園形象,靈活的模塊設計使得它能滿足多種使用要求,實現了一館多用,十分經濟實用。
3、交通規劃設計
組織好校內外的人流、車流,做到人車分流、互不干擾是校園交通規劃設計的依據和關鍵,也是校園靜謐的必然選擇。因此在交通規劃設計中,將主入口設于粵暉大道一側,通過直入式的景觀式入口與圓月形的入口廣場分流進入校區的人流與車流;次入口設在南邊的洪厚路,方便外部培訓人員的使用;環形校區道路連接兩個主要出入口和北面的后勤出入口,滿足了平時使用及消防需求。
另外還充分利用了江面的景觀資源,沿北海江岸將護堤的搶險通道融入校園的整體環境中,形成豐富的沿江步行休閑空間。
4、單體建筑設計
(1)設計理論依據。本設計方案在著重體現嶺南建筑設計特點的同時,融入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功能價值與美學價值的統一。
(2) 建筑風格的確定。為與周邊環境,特別是粵暉園的仿古建筑自然銜接,和諧統一,在選材中運用仿清水磚面磚、板巖等介質,形成純凈、古樸的主旋律;同時以鋼材、金屬百葉、幕墻玻璃等現代材料展示時代的風貌,使整個建筑形象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和諧地鑲嵌在環境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在園林設計中,巧妙地應用了篆刻、宮燈、月亮門等構件,盡顯中國古典園林之美。水體、通廓、木亭等園林構件穿插在庭院中,輔以竹、芭蕉等富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園林樹種,還原出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渲染出古今交融、格調雅韻、優美舒適的文化氛圍。
5、景觀綠化。環境景觀對于人的影響強烈而又深遠。高雅精致、主題突出的校園環境,必將賦予人以精神營養和文化熏陶,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給人以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
在確定了“一線,三園”兩大主題后,就以此為基礎,組織園林景觀綠化設計,以小圍合、半圍合為主的建筑空間提供景觀設計的主題和場所,用現代建筑的空間復活古典園林文化的精髓。
6、小結:東莞市衛生學校新校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實現了校園功能與生態化、景觀化、開放化先進理念的有機結合。
四、結束語
在校區規劃與建筑設計當中,應體現出對環境的尊重,積極營造具有良好人文氛圍和可融匯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的交往空間,以此提升校園的氣質與風貌。
參考文獻:
[1]吳健.某校區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的探討[J].城市建設.2010(23):249
[2]羅錦、翟輝.校園規劃及建筑設計的幾點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3):40
[3]張建華、劉建軍.對當今大學新校園規劃設計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城市規劃.2009(29-3):80
[4]王曉琴.羊城主車軸線上的“大都會學校”——珠江新城E區中學規劃與建筑設計賞析[J].建筑.2008(13):69
[5]郭衛宏、王智峰、海佳.武漢大學文科區規劃與建筑設計[J].建筑學報.200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