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生態住宅建筑的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人畢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舒適性為代價。“使用方便、感覺舒適”是人們對住宅基本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其中包含了安全性、健康性和方便性,包含了可私密性與開放性、自主性與靈活性的高度協調統一,包含了室內物理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氣環境必須達到健康標準,包含了室外日照、綠色、私密、安靜等符合人居要求。要求組織好不同功能的空間環境,配套完善的社區服務環境,潔凈和安靜的衛生環境、秩序井然的安全環境以及景觀宜人的視覺環境,使人類居住更加舒適。
1.2 生態化原則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不僅要盡量減少浪費,高效利用如煤、電等不可再生資源,還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陽能、風能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由廢棄物轉換的能源,如沼氣等。二是營造住區的自然生態。要充分研究住區的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法則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合理配置,而不是采用設置硬質地表、枯山死水等逆自然的做法。三是合理選用綠色建材。積極選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并取得國家環保標志的材料,提倡使用3R(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材料,以及盡快發展運用高新技術處理的環保材料。四是減輕對住區環境的污染。盡可能使廢棄物減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做到再生、循環利用和重復使用,如對垃圾應進行充分的“三化”處理,通過中水系統對廢水回收利用等等。
1.3因地制宜原則
應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和地物、植被、樹種、水系、山石等,集合當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等各種實際情況,從而實現功能完善、技術先進和經濟上可持續性發展,達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與資源高效利用、社會文化認同的完美結合。
1.4 整體設計原則
生態住宅的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于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例如如果窗戶的熱性能很差,用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熱能通過窗戶迅速散失)。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將有限的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而不是均勻分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筆者對住宅建筑發展趨勢的一點認識,筆者認為在學習住宅建筑設計時,對未來住宅建筑的發展趨勢(發展生態建筑)知識的掌握能決定其設計的立足高度。
2、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方法
2.1 氣候設計法——設計結合氣候、地域
氣候是生態建筑設計的原點。建筑適應氣候要求的特征,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庇護人類的同時,也順應和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氣候設計法是指在建筑設計中以氣候為參照物,選擇和創造與場地氣候相適應的材料、構造、建筑形式和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其設計的生態意義在于影響建筑的舒適度和能源利用方式。氣候設計法重點突出氣候調節被動系統的設計,并從更高的技術起點來增強對自然能源的利用,其具體手法包括:
1)生物—氣候方法
1963年,V·奧戈雅在《設計結合氣候:建筑地方主義的生物氣候方法研究》一書中,概括了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建筑設計與氣候、地域關系的各種成果,提出了“生物氣候地方主義”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生物氣候地方主義”方法從影響人體的生物舒適感覺的因素(如冷、熱、干、濕等)出發分析氣候、地域和人體生物感覺之間的關系,進而確定可能采用的設計策略。奧戈雅的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識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試圖建立起一種通用的設計模式,具有科學化、理性化的特點。但對建筑師而言,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對環境中的多樣性估計不足。
2)傳統經驗借鑒法
針對上述方法的不足,氣候設計的另一個設計方法,就是重新挖掘和評價地方傳統經驗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氣候適應設計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氣候是比較穩定的外在條件,對地域建筑氣候設計分析研究,可以為同一個地區或相似地區的建筑的氣候經驗設計提供參照。這方面的具體方法如下:
①借助于現代管理學和人體科學的成果,對傳統地域建筑中的生態設計策略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評估;
②直接采用、修改或發展這些策略,使其符合現代設計和生活要求。
2.2 生物設計法—設計結合生態
借鑒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來解決建筑與環境間的沖突,是生物設計法的主要思想。生物設計法是將建筑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通過安排建筑內外的物質因素,以循環方式令資源、能源在系統內有序流動,獲得一種低耗、高效、無污、無廢、生態平衡的人工環境。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美國風景建筑師麥克·哈格提出的“生態設計方法”。該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①自然過程調查:視自然過程為資源,進行資源信息調查。
表1 傳統建筑設計與生態建筑設計模式比較
項目名稱 |
傳統建筑設計模式 |
生態建筑設計模式 |
設計主體 |
以建筑師為中心 |
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建筑物理專家、室內設計顧問、景觀設計師等專家組成的設計小組 |
設計客體 |
建筑物+建筑物所處的環境 |
建筑物與建筑環境組成的整體 |
設計目的 |
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
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②生態因子調查:廣泛收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和人文資料,進行資源信息調查。
③結果表述:對各主要因素及各種資源開發利用方式進行適宜度分析,確定最優的利用方式。
3、發展生態建筑的意義
以住宅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建筑業,目前正處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換的重要時刻,建設生態住宅是建筑品質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建筑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建設生態建筑意味著從建筑材料的生產,建筑規劃,建筑設計,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管理的每個環節,都將發生一場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生態平衡為內容的深刻變革。住宅建筑面大、量廣,影響深遠,發展生態住宅是建筑綠色化、生態化的重要內容。發展生態住宅,堅持以人為本。雖然國際上對生態住宅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國際上公認有三大主題,即:以人為本,呵護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與融合。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生態住宅,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發展生態住宅,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健康住宅”不僅僅是“房地產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而是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聲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生態住宅即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序地循環轉換,獲得健康的居住環境。發展生態住宅,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人們購房關注的焦點,從最開始的面積、地段、房型,轉變為現在的生態型,這也反映了人們對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渴望。在住宅建設中引入生態理念,就要強調人類的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既要改造自然,更要尊重、遵循自然規律,從而實現人居環境和自然系統良性互動的循環關系。
4、生態住宅的基本性能
生態型建筑首先要合理的選址和規劃,盡量保護原來的生態系統,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有合理的自然通風、日照、交通等;其次要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降低資源消耗,并盡量使用再生資源;再次要采取各種節能措施,有效的減少能源消耗,并盡可能采用如太陽能、地熱、風能生物等自然能源;此外要盡量減少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廢水、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同時還要控制室內空氣中各種化學污染物質的含量,室內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通風和一定標準的舒適度,保證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質量;最后要有建筑功能上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易于維護的建筑體系。根據生態住宅的這些基本性能,可以進一步把生態住宅概括為:“健康舒適、高效清潔、和諧優美”三大特點。
5、發展生態住宅應避免的誤區
1)誤區之一
生態住宅就是多種花草樹木的綠色園林式住宅區。事實上,生態住宅除了自然景觀,還有生態、環境的營造和保護,并不僅限于“綠”色。
2)誤區之二
建生態住宅就是建高檔豪華住宅小區。生態住宅不僅服務于少數高收入者,而且要面向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政府提倡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也要按自然、環保、健康的要求來建設。事實上,高檔豪華住區不等于生態住宅,如果在開發時不注意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會背離生態住宅的真諦。
3)誤區之三
片面追求大規模,低容積率,綠化空地,樓宇間距,忽視生態住宅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要求。
4)誤區之四
生態住宅就意味要采用大量昂貴的新技術、新材料。其實,從技術層面來說,可分為“簡單技術、常規技術、高新技術”三個層次的生態住宅。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多運用高技術、新材料,建成高技術水準的“生態型”住宅,而許多的發展中國家在適用技術這個層次上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因此,“生態”并不意味著高技術、高成本,同時也不應該是富人的專利。
6、結束語
從建設領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分析了生態住宅建筑的設計原則、氣候設計法——設計結合氣候、地域。對自然環境的關心;對使用者的關心;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溝通;具有足夠的彈性以包容未來科技的應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