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對綠春縣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建筑設計時間:瀏覽:

  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1.1、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1.探明的礦產地和資源儲量較少,總體地質勘查程度很低,與處于“三江”成礦帶南段礦產資源富集區的區位優勢極不相稱。現有礦山因地質工作程度較低,資源量不清楚,無法滿足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需求,嚴重制約了我縣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1.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起點相對較低,管理粗放;亂挖濫采,采富棄貧、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現象較為普遍,資源浪費、破壞嚴重。部分礦山廢渣、尾礦亂堆亂放,破壞植被,存在“三廢”污染及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礦致地質災害的安全隱患。

  1.1.3.地礦行政管理基礎工作薄弱,有關礦政管理的法規宣傳力度不足,無證開采、爭搶資源問題時有發生。礦政管理專業技術力量不強,執法監督力度不足。

  1.1.4.礦業權市場、礦業資本市場尚未建立。

  1.2、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

  1.2.1、新建礦山的準入條件

  新建礦山必須符合省、州礦產資源規劃及本規劃要求,擬建礦山必須在礦產資源允許開采區內,開采規模不得低于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指標,登記占用儲量應可供開采3年以上。對不符合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要求的采礦權申請不予受理。

  除必須提交工商營業執照及其他材料外,還必須提供經有關部門審查批準的地質勘查報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礦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關批準的有關材料。所提交開發利用方案中需明確“三率”指標,開采規模,開采區域或開采礦體、礦段。并須經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擬辦礦山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及水土保持的實際進行評審認定。

  必須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所提交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影響報告應對地質、生態環境影響作出科學評估,并經有審批權的機關認定。

  1.2.2、合理集約利用礦產資源

  ——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監督礦山企業嚴格按照本規劃確定的鼓勵開采的礦種進行開采。

  ——嚴格執行礦山建設最小開采規模限制的規定,強調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產儲量規模相適應,對資源賦存較好、具開發潛力的優勢礦產實行優質優用,提倡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對目前尚不能經濟地開發的低品位、難選冶及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礦產實行有效保護,不得亂采濫挖及破壞性開采。

  ——加強礦產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鼓勵現有礦山企業積極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三廢”的再利用,提高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率。對采用落后的開采方式和開采技術的礦山,應明確相應的改進措施,限期盡快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逾期仍未達要求的,依法予以關閉。

  ——城市(鎮)及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的規劃與建設,必須進行是否壓覆重要礦產的論證,未經專家科學論證和有審批權的部門批準,不得壓覆重要礦床,計劃、建設及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準相關項目。

  1.3、礦業結構調整與優化

  1.3.1、確定礦山最低開采規模

  按照云南省、紅河州礦產資源規劃及礦產資源開采登記有關規定制定礦山建設最低開采規模,作為審批新建礦山的依據。縣級具有審批權的砂、石、土的最低開采規模為1萬立方米/年。

  1.3.2、礦山規模結構調整與優化

  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床)的礦產儲量規模相適應。立足現有礦山生產實際,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加大礦山規模結構調整力度。重點對現有未達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或開采規模與礦區儲量規模明顯不協調,布局不合理,資源破壞、浪費嚴重或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金屬礦山及砂、石、土等小礦山較多的礦區進行治理整頓,采取必要的措施限期整改達標,對受市場、開發條件所限不能規模開發的,要限期變更礦區范圍,減少儲量占有,逾期仍達不到集約化生產要求的,依法予以關閉;積極引導具備生產技術條件的合法小型礦山,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兼并、聯合、合作等形式,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之路。力爭2015年全縣礦山總數控制在10個左右。

  “十二五”期間在重點發展以金為龍頭的礦產深加工產品的同時,加大對黑色、有色金屬礦山和縣域內基本建設所需的建材類礦產的開發力度。鼓勵礦山企業加強對低品位礦石的選礦回收,提高綜合利用率,增大精礦的生產水平,取締落后的生產工藝。鼓勵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產品檔次,有計劃地降低原礦和半成品出售比例,努力開發新的礦產品。

  1.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鼓勵礦山企業應用先進采礦技術,提高礦山裝備水平。建筑石料、粘土礦山應采用臺階式開采和先進的爆破、裝運、加工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貴金屬礦山要通過技術培訓和引進科技人才,逐步淘汰手工采選和穿洞式巷采等落后的開采方式。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對貧礦、尾礦和難選冶礦的選礦技術有新的突破,提高礦山生產效率和資源開采利用的“三率”指標。

  1.5、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充分利用 “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創造良好的礦業投資環境,發揮我縣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促進礦業發展,提高礦業對經濟發展需求的保障能力。

  ——積極吸引國外、省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參與我縣的礦業勘查和開發。著重于有利成礦區的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越南勘查和開發礦產資源或收購越南的礦產。擴大縣內礦產品對內地的輸出,穩定縣域內緊缺礦產的供應。

  2、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

  2.1、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要求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加強管理”的方針,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云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及《云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堅持環境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復墾復植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議實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盡可能地減輕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和防治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經濟效益、資源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礦區目前已基本解決;到2015年基本完成主要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

  2.2、新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

  嚴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生態環境影響內容的審查。新建礦山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復植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內容;環境影響報告書應包括礦業活動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影響,擬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內容,應當在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經環境保護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加強新建礦山建設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投產前,環保設施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檢查驗收合格后方能投產,生態環境治理率必須達到100%。

  2.3、現有礦山生態環境保護

  “十二五”期間重點對牛波、牛孔龍土、馬宗、大馬尖山、略馬等礦區,要求進行重點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使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取得實質進展和成效。

  2.3.1、加強監督檢查,建立有效的環境保護、恢復治理、預防、監測網絡,監督礦山企業按規劃要求進行恢復治理。

  2.3.2、加強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把經常性的生態環境管理與開展執法檢查緊密結合起來,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要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整改、達標,并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賠償、治理。逾期不能達標的,實行限產或者關閉,直至收回采礦權。造成犯罪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2.3.3、建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礦山環境保護投資機制,促進礦山企業自覺有序地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工作。

  2.3.4、嚴格控制“三廢”排放。2011年固體廢棄物排放率比“十五”期間有明顯減少,“三廢”排放量和達標排放率達省、州要求。

  2.3.5、對閉坑的礦山,督促其按規定報批。要求做好礦坑、廢渣、廢水的污染根治工作,不留后患,并限期做好以“復墾復植”為主的礦山土地復墾和因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對礦山損毀的土地要因地制宜,礦山土地的復墾以“造地還耕”為主,或復墾還綠、礦山旅游等。對于在規定期限內不能達標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不予批準閉坑報告,不再授予采礦權。

  3、結語

  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會改變和影響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完善礦產資源管理和宏觀調控,優化礦業布局,實現礦產資源有序勘查、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乌苏市| 依安县| 建平县| 金湖县| 贵阳市| 闸北区| 甘肃省| 永宁县| 肥东县| 广宗县| 宣城市| 泗洪县| 晋州市| 永胜县| 周口市| 兴安县| 汉寿县| 和林格尔县| 吴忠市| 柘城县| 苏州市| 安康市| 芦溪县| 荣昌县| 东城区| 嘉义市| 古丈县| 淮南市| 庐江县| 乐都县| 齐齐哈尔市| 江城| 吉首市| 抚松县| 蕉岭县| 昔阳县| 江西省| 柳江县| 枝江市|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