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扭轉效應的控制措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建筑設計時間:瀏覽:

  扭轉效應一般是針對建筑結構主體而言的,結構主體中的單個構件,如邊梁,雨棚梁等可以通過計算作用在構件上的扭矩來確定其配筋,但是對于結構主體,扭轉效應是指結構空間計算時,由平面不規則引起的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水平位移)平均值,現行建筑抗爭設計規范規定,大于1.2倍,即判定樓層平面不規則,在地震作用下,結構主體扭轉明顯,應通過結構布置來控制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水平位移)平均值的比值,比值不宜大于1.5,同時,在構件配筋計算是考慮抵抗扭矩而增加的配筋。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其抗側剛度特別是抗扭剛度一直受到設計人員的重視。這時結構方案的選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應盡量采用平面規則、對稱的結構 ,建筑立面和 豎向剖面宜規則 ,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 ,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突變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但在實際工程中,因建筑造型及建筑功能的需要 ,往往有許多的建筑平面及豎向規則性達不到規范中“規則建筑”的要求。在此情況下 ,應對結構體系進行優化,使其滿足抗震要求 ,特別是使其扭轉效應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之內。本文主要討論高層建筑,特別是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改善扭轉效應的幾種措施。

  一、 改善高層建筑扭轉效應的原則

  《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3.4.4 條對結構平面的扭轉不規則提出了要求。《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第3.4.5 條更是明確要求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地震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 1.2倍 ,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 1.5倍;B 級高度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等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 ,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9 ,B級高度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等不應大于 0.85。

  由材料力學可知 ,抗扭構件離質心越遠 ,其抗扭剛度越大。所以在布置抗扭構件時,盡量加大周邊構件截面,增大抗扭剛度;在設計結構方案時,應盡量使結構質心剛心偏心率減小 ,以減小扭轉效應。在工程實踐中,以剪力墻結構為例,可首先考慮將四周角部墻肢加長 ,盡量形成L、Z、T 等形狀。如墻肢長度受限,則可將平面四周的梁加高 ,如窗臺下梁加高至窗臺面。如質心剛心偏差太大 以上措施仍不能滿足抗扭要求 ,這時在建筑允許的條件下加厚離質心較遠處的剪力墻厚度,往往能使質心剛心偏心率得到明顯改善。

  二、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扭轉效應的控制措施

  1、在建筑物外圍盡可能布置抗側力結構

  某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為框架剪力墻,抗震設防烈度為 6 度, IV 類場地土,丙類建筑,地上 26 層,地下 1 層,總高度 96M,框架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三級,采用 ASTWE 程序進行設計計算從力學基本概念可知,構件離質心越遠,其抗扭剛度就越大,所以,在建筑物外圍盡可能布置抗側力結構,這樣,在不增加抗側力構件數量的基礎上,可以顯著加大結構的抗扭剛度在實例中,結構布置基本均勻、對稱、位移比、周期比的計算結果從略。

  如果將兩端軸附近的剪力墻全部改為框架結構,則兩端剪力墻改為框架后,抗扭剛度大大減弱,位移比增大。整個結構扭轉 、平動周期均增大 。由于兩邊剪力墻同時刪去,結構仍基本均勻、對稱,故周期比基本不變。

  除了在建筑物外圍布置抗側力結構外,也可以采用削弱核芯筒風度的辦法來調整結構的周期比。 在核心部位剪力墻中間開結構洞,使結構剛度達到均勻、分散的目的 。盡可能在原剪力墻中間部位開洞,不要靠近兩端,以避免出現短肢剪力墻,更不允許出現異形柱。

  值得一提的是, 為了有效控制結構的位移比、周期比,對于多塔樓結構,各個塔樓應分別計算其位移比、周期比,以保證設計安全,然后再進行整體計算分析。

  2、 抗側力結構布置必須均勻、對稱

  在高層建筑設計中,布置抗側力構件時,必須遵循均勻 、分散、 對稱的原則,盡可能使結構的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接近。 當位移比不能滿足《高規 》要求時,往往是結構的抗側力構件布置不均勻引起的。 例如靠近一邊布置剪力墻或剪力墻布置不均勻等。

  一幢房屋的動力性能基本取決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筑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就從根本上保證房屋具有良好的耐震性。反之,建筑布局復雜,結構存在薄弱環節,即使在構造上采取補強措施,也不一定能達到減輕震害的預期目的。

  3、盡可能加大現有周邊抗側力結構的剛度

  為了加大結構的抗扭剛度,除了可在最大位移處布置抗側力結構外,還可以采用的加大原有抗側力結構剛度的方法有:

  (1) 將建筑物外角原單向剪力墻布置成L形剪力墻,且盡可能延長,外立面轉角盡可能避免開窗,更不要開轉角窗

  (2)加厚離質心較遠處剪力墻的厚度加大周邊剪力墻連梁的高度,一般連梁的高度取樓板距下層門窗頂的高度。為了增加剪力墻抗扭剛度,可以將樓面以上至窗下邊的高度部分也變成連梁,即除窗洞外,其余部分均為連梁。

  4、 裙房部分防止上下層剛度偏心

  在高層建筑設計中,通常存在以下情況:當主樓滿足《 高規》 第 3.4.5條的有關控制結構扭轉效應的要求時,裙房部分卻不能滿足這主要是由于結構上下剛度偏心較大,裙房相對于主樓偏心布置裙房平面不規則或過于狹長,裙房的剛度相對于主樓來說太弱,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相差太遠,最遠處節點位移偏大等原因引起的。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增加裙房部分的剛度,在位移最大處相應的最大位移方向布置剪力墻,以減小裙房的最大位移,使裙房的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盡可能重合。二是當主樓、 裙房都有地下室時,將主樓與裙房在地下室頂板以上用伸縮縫分開;當主樓有地下室,裙房無地下室時,如建筑專業允許,可以用沉降縫將主樓與裙房分開,使主樓與裙房分別形成獨立的結構體系,經過這樣處理,能解決裙房部分由于上下層剛度偏心引起的較大扭轉效應。

  5、 高層建筑防止結構平面過于狹長

  現在,十多層左右的小高層住宅較多,建筑專業為了滿足使用要求,往往套用多層磚混結構住宅的戶型,大多數小高層住宅的平面布置過于狹長,其長寬比接近或超過《高規》 第 3.4.3 條的要求,有的長度超過了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規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伸縮縫的最大間距要求。一般來說,平面狹長結構的抗扭剛度是比較弱的,很難滿足《高規》的要求, 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解決:

  (1) 小高層結構體系采用框架結構,首先盡可能將過于狹長的結構用伸縮縫脫開。如果建筑專業不允許,可通過加大端部開間的抗側剛度達到限制結構扭轉效應的目的,具體可將邊框架的框架柱斷面增大,加大框架梁的高度,如條件允許,中間增加框架柱,即增加框架的跨數。這些方法可以增加梁的線剛度,也可顯著增加結構的抗扭剛度。

  (2)小高層結構體系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由于房屋高度不高,剪力墻一般僅布置在樓梯間或電梯間,這些抗側力結構往往過于集中或設置不對稱,結構的扭轉效應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削弱中間部分剪力墻的剛度,在外側加剪力墻,但此時結構的抗側剛度太大,這樣做沒有必要也不經濟。因此能采用框架體系時,盡量不采用框架剪力墻體系,因為在地震烈度不大的地區采用框架結構反而能滿足《高規》控制抗扭效應的要求。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可以使結構的抗扭剛度得到明顯增強,使結構的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盡可能重合,減小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

  參考文獻:

  [1] 蔡健,潘東輝,黃炎生. 高層建筑結構扭轉振動效應控制研究[J]. 工程力學, 2007,(07) .

  [2] 徐培福,黃吉鋒,韋承基. 高層建筑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振動效應[J]. 建筑科學, 2000,(01) .

  [3] 蔣俊杰,陳春雷. 高層建筑結構扭轉效應控制參數討論[J]. 廣東土木與建筑, 2008,(09) .

  [4] 徐培福,黃吉鋒,韋承基. 高層建筑結構的扭轉反應控制[J]. 土木工程學報, 2006,(07)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胶州市| 汉川市| 济宁市| 广州市| 乌拉特中旗| 驻马店市| 永丰县| 司法| 郯城县| 文水县| 海安县| 莎车县| 寻乌县| 昭平县| 公安县| 美姑县| 宿迁市| 宿迁市| 上虞市| 庄浪县| 来安县| 宝清县| 株洲县| 罗山县| 耿马| 新泰市| 长宁区| 蛟河市| 友谊县| 东光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岛县| 通州区| 汶上县| 曲沃县| 桓台县| 溧阳市| 白水县| 昌宁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