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建筑設計人員,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4~5年的本科學習,懷揣著一張本科畢業證走向社會,就這樣開始我們的設計生涯。當我們端正地坐在電腦跟前,用鼠標在屏幕上畫出一根根線條、出圖、曬圖……大言不慚地告訴別人,“我們在搞設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肩負的責任有多大?
2011年年底我去了一趟內蒙古東北部的烏蘭浩特市,這是個不大的城市,發展欣欣向榮。等我細細逛完整個城市之后 ,我突然覺得,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一員,我,真的有點不敢去做設計了。原因是,我從中體驗到了建筑設計的責任之重。
建筑從思想轉變成形象,最終將真實的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是由設計者實現的。一棟樓,只要站立在那里,至少就是50年,或者更長時間,而我們在設計的時候真正花心思去做了嗎?在建筑日益受制于市場機制并沉迷于形式主義美學的時代,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對中國歷史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西方現代科技和文化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滲入,中國處于一種新舊交替、時空撞擊、發展變革的過程之中,正是基礎建設的大好時間。大量的關于現代建筑的信息鋪天蓋地,讓我們欣喜的同時,更讓我們應接不暇。
什么是現代建筑?現代建筑就是西方建筑嗎?
什么是中國的建筑風格?中國建筑就是“飛檐走壁““青磚灰瓦”嗎?
是功能重要還是形式重要?
是設計完全滿足使用要求的,還是設計完全建筑節能的,還是設計有藝術效果的,或者,這些并不矛盾?
太多的問題,迷惑,充斥著我們 ,作為新一代的建筑設計者,我們能為城市做些什么?
改革開放三十年,亞運,奧運,世博等等國際性活動接踵而至,我們可以感覺到很多建筑都在為傳承中國建筑傳統文化而努力,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凸顯出來,中國文化又開始重新嶄露頭角,在這場大風暴中,我們能為自己的城市做些什么?
中國建筑在這樣瞬息變化的年代,出現了很多相當“棒”的建筑作品,這些建筑前輩,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希望可以從中學習到老一輩建筑名師的崇高精神,其中包括愛國的民族精神,以及對建筑事業的奉獻精神。在此,希望我可以通過學習老一輩建筑名師的經歷傳達一種對待事情的精神,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同時,真正理解建筑人品質的內涵。
1. 建筑風格的定位
多元化的反思,多元化的建立和多元的生態,才能使我們的建筑設計更好,更有趣,更欣欣向榮。
中國城市正面臨著特色危機,這不僅指城市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同時也指大同小異的城市顏色。從城市的窗口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眼花繚亂,找不出統一感,沒有秩序,反過來我們冷靜的思考,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個性:小城鎮有小城鎮的特點,北方有北方的特點,少數民族地區更應有民族文化……而我們現在有些開發商的心態是如何壓過別人,如何標新立異,如何與別人不一樣,很多建筑設計工作者也是這樣,單獨的就單個建筑去搞創作,充分發揮自己創作能力,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 ?城市建設沒有了秩序,城市沒有相應的空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