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的是為了挖掘傳統巴蜀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轉化中蘊藏的活力,探索巴蜀視覺符號轉化為成都綠道景觀的有效路徑,闡明成都綠道景觀在世界城市環境改造、景觀品質提升中的價值意義。方法上采用了符號設計學與美學評論相結合的敘述策略。結果發現三個層面的融入轉化:(1)將熊貓、太陽神鳥、三國人物等符號轉化成蜀風景形象;(2)讓武侯祠、寬窄巷子、大慈寺等古蜀建筑遺址群融入現代“審美效果聯合體”消費空間;(3)讓巴蜀符號深度介入文、體、農、商旅游綜合價值生產領域。結論是通過創新轉化,推動“三城三都”品牌建設和成都作為現代“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國際化形象。
關鍵詞:巴蜀文化 成都綠道 景觀美學 天府文化 設計轉化 美麗公園城市 三城三都
引言
提起巴蜀視覺文化符號,人們想到更多的可能是憨態可掬的熊貓或《功夫熊貓》中的神龍大俠,是已經作為成都城市形象標志的太陽神烏,或者是在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搞笑登場的三星堆青銅面具造型結界獸,遍布各大城市茶樓、劇場舞臺上的川劇吐火變臉,或者是被影視反復拍攝的劉備、關羽、張飛、子龍等蜀漢三國歷史人物。喜歡閱讀旅游,或來過成都玩耍的朋友,對于火鍋串串、麻辣燙、茶館麻將、壩壩宴等飲食文化,對于都江堰的水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寬窄巷子的休閑文化,大慈寺、文殊院的宗教文化,尊經書院、文翁石室的教育文化,春熙路一太古里的商業文化,乃至蜀錦蜀繡、藤椅竹編、羌笛古琴等物質或非物質文化,想必也不會感到陌生。
因為上述提及極具辨識度的巴蜀文化符號,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平面廣告、包裝宣傳、品牌打造等各行各業視覺形象構建領域,出現在各大旅游景區、文博陳列、酒店茶樓等美學裝飾空間中。不僅已構成人們吃、喝、住、用、行、購、娛等文化旅游消費體驗中重要的結構性元素,而且還在近年來,轉變為成都綠道美學景觀。概括來講,巴蜀文化符號在以下三個層次被創新設計轉化為美學景觀:
一、巴蜀視覺文化形象的趣味通感轉化
綠道與區域文化相結合,實現環境景觀、公共藝術的趣味通感轉化,是空間美學生產中普遍采用的設計手法。關于“趣味共通感”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一書。他的主要意思是外界提供給感官了各種零碎的感覺,而內感官則會將外感物吸納到主體內部,進行數據收集和信息整理,從而形成某種具有普遍的共通的趣味感判斷。有時通感的趣味化判斷是瞬間完成的,有時需要很久的文化積累和歷史沉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心理。
比如:人們對川劇吐火變臉的好奇心,將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臉譜、武俠小說中的峨眉派與蜀文化記憶、審美心理進行感觸式勾連想象都是趣味共通感產生機制的具體表現。通過趣味通感的設計轉化,個體的蜀文化經驗才會形成。正如湯森德所言,“從感覺進入記憶和共同感,由此再進入經驗,最后或許進入指導生產技藝的知識和智慧。”[1]換言之,在從外界感官信息的采集,到內在觸覺、嗅覺、味覺等諸感覺的協同合作,再到美感趣味判斷、心理記憶的形成,符號設計起到必要的橋梁式轉化作用。它將區域特殊的文化屬性嫁接進趣味通感機制內部,實現個別經驗與普遍美的銜接轉換。
視覺形象在這一銜接過程中,占據感官優勢位置,它容易與想象、心理感知活動進行直接對話。而觸覺、味覺等其他感官在轉化過程中,會有助于蜀文化美感判斷力形成。設計師需要做的是將人們對蜀文化趣味與綠道景觀形象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將五種感覺統一為一個感覺印象,形成一種直接的然而又是通向更高層次的認識辨別力”。[2]
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始建于1878年,奧姆斯特德歷時17年,設計世界首個現代城市綠道工程),便是充分運用趣味通感轉化原理的先鋒實驗作品。該綠道用法式中軸線串聯阿諾德植物園、后灣沼澤地、富蘭克林公園等九大景觀節點的同時,在主干道兩旁樹立起華盛頓、杰佛遜等歷史名人雕像,將美國歷史文化記憶與綠道景觀美學趣味體驗有機銜接起來。借助法國式古典風格吊橋,將綠道景觀風景與歷史文化遺址、紀念地有機勾連起來,將心智聯想、趣味判斷和審美形象等感知活動熔鑄為完整的城市印象,形成世人對波士頓“翡翠項鏈”綠道的獨到辨識力和美式文化風景記憶點。
除美國波士頓公園改造升級率先采用此設計策略外,在保留都市歷史文化遺址、農工產業基本格局風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治理水土污染等城市疾病的同時,又為其新增生態綠意、鄉野風光和現代藝術活力的國外城市綠道,還有英國倫敦建筑密集型綠道,德國魯爾工業遺產開發型綠道,法國盧瓦爾河濱水綠道,日本名古屋、札幌山坡地理型綠道,新加坡城市花園綠道等。它們都是將生態綠道景觀設計與本土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城市生態美化和田園生活趣味的通感化營造典范。在形象趣味感層面,都能讓人看到綠道上跑步健身、歡快騎行、談天說地、郊游散心、休憩棲息等詩意畫面。
與歐美綠道景觀美感設計不同,成都綠道景觀中蘊含了獨特的巴蜀文化趣味。諸如熊貓,金絲猴,太陽神鳥,三星堆青銅面具等典型的巴蜀視覺文化,部分符號已被轉化為綠道景觀小品、雕塑裝置藝術,部分已經轉化為標志性景點名片。成都綠道,始于2017年秋市政府發布的《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規劃擬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綠道,其中區域級1920公里、城區級5000余公里、社區級10000余公里,全長近2萬公里的綠色生態網絡。目前正在動工修建的錦江綠道、熊貓綠道、錦城綠道、田園綠道中,已經導入了大量巴蜀文化符號,開展趣味美感設計轉化的創新之旅。諸如:熊貓雕塑、太陽神鳥、三國卡通人物等視覺形象已遍布綠道沿線,形成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風景線,如圖1。
植物熊貓雕塑、玻璃鋼熊貓雕塑、植物藤編熊貓、座椅涂鴉熊貓各種造型熊貓雕塑鑲嵌在綠道草坪樹林中,各種萌翻天的熊貓景觀引發游客熱情追捧。沉浸式玩耍、散步、嗨歌、聚餐等文化旅游體驗場景,構成巴蜀綠道文化獨特靚麗的詩情畫面。
推薦閱讀:景觀設計行業的工程師如何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