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2010年3月,美國在華商會發表報告,抱怨外商企業在華受到越來越多不公平待遇,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美國在華商會表示:其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感覺不被歡迎參與中國市場并進行競爭的企業增加到受訪企業的38%,是商會對該問題對會員企業進行調查的四年來,“不滿意”比例最高的。
自從2009年下半年以來,有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言論不斷出現,這些言論引起了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的普遍擔心。雖然目前我國的外資利用還沒有受到實質的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言論不利于我國外資的引進。因此,本文先對“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言論進行綜述,再介紹在這種言論下的中國外資利用狀況,最后著重分析為何會產生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惡化的輿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輿論綜述
(一)外資企業抱怨在華經營受到限制
美國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杰弗里·伊梅爾特聲稱通用電氣在中國正面臨25年來最嚴峻的經營環境,指責中國政府的保護主義傾向日益濃厚,對外國跨國企業越來越“不友好”。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市場,再加上中國本土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通用電氣在中國面臨的競爭是日益地激烈,生意也是越來越不好做了。通用董事長的言語當中,流露出了對中國的不滿,認為中國過多的開發自己的技術,與美國出口商品展開競爭。
其實,通用電氣對中國的抱怨代表了很多美國企業的心聲。今年1月,美國政府接到由微軟、波音等大公司簽署的信函,警告說中國政府正在采取系統性的政策,以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為代價來支持本土企業;今年3月,全球搜索引擎巨擘谷歌宣布退出中國,該公司此前一直抱怨其搜索業務受到中國方面的審查;今年5月,中美在北京舉行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之際,美方向中國自主創新政策頻頻發難論文下載。
(二)在華商會認為外資企業遭受不公待遇
2010年6月,中國歐盟商會也指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其對514家在華經營的歐盟企業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其中39%的企業對中國法律執行情況感到不滿,33%的企業對冗長的工商注冊程序提出指責,29%的企業把矛頭指向了知識產權保護,而26%的企業認為在執行中國國家標準時,地方政府存在保護本地企業。同時,歐盟商會2010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認為,歐盟在華企業的盈利率自2008年起逐年下降。在所有接受調查的企業里,75%的企業把市場擴張列為增加盈利率的重要舉措,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共同的訴求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對中國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感是大多數歐盟企業的普遍擔憂。
(三)外國政府機構(政界官員)指責中國政策不夠透明
7月19日,美國駐華使館公使、貿易參贊安凱彬抱怨中國政府采購政策。安凱彬提出,中國政府采購政策的表述不夠清晰,常常引起美國企業的過分憂慮。
7月22日,歐盟貿易委員卡雷爾·德古特在出席上海世博會比利時-歐盟館召開的歐盟貿易日活動時,其發言劍指中國自主創新政策。“尤其不能用自主創新作為借口,在關鍵行業,特別是信息、綠色行業設置障礙,把歐盟企業排除在外。”卡雷爾·德古特在發言中強調,“中國應該確保其采購市場公開、透明,任何不利于競爭的規則都將阻礙經濟增長。”
7月26日,隨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同來華的德國企業負責人,在公開會議上質疑中國對待跨國企業的方式,希望在中國市場能夠被“公平對待”。
(四)國際金融公司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投資環境不佳
2010年7月,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2010年跨國投資》的報告,對包括我國在內的87個國家投資環境的四個方面做出評估,這四個方面是:外國企業進行的跨行業投資行為,成立子公司的過程,取得工業用地的程序,商業糾紛仲裁機制。我國竟然在這四項指標的評估結果中均表現不佳。報告當中就指出中國外資企業設置的限制太多,吸引外資表現并不突出,導致很多的企業現在已經開始擔心中國的投資環境惡化。
二、“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下的中國外資利用情況
(一)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
2009年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的情況下,中國吸收外資仍保持在900億美元的高位,僅下降2.6%,仍是全球吸引外資規模第二大國家。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6月,全國非金融領域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4萬家,同比增長18.8%;實際使用外資514.3億美元,同比增長19.6%,其中6月當月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39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125.1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8.3%和39.6%。到今年7月底,中國已累計吸收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同時,我國吸收外資已經連續12個月保持當月同比的正增長。
(二)在華外企運營良好
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總體運營良好,回報豐厚,不少企業成為其母公司全球業務的增長亮點和利潤中心。美國商會發布的《2010年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稱,去年71%的美國在華企業實現了盈利,76%的企業利潤率不低于其全球平均利潤率。對于未來5年在中國的發展前景,91%的美國企業持樂觀態度,超過75%的企業將中國列為其今年全球投資的三大首選地之一,近80%的企業計劃在今年擴大在華投資。而代表了1600多家企業和個人會員的華南美國商會也發布了《2010年中國營商環境“白皮書”》。報告稱,九成會員企業對目前中國的經商環境較為滿意,會員企業今年在中國的再投資預算增長44%。
今年上半年,通用汽車在中國銷售120萬輛,使這家跨國巨頭百余年來海外市場的銷量首次高于美國本土。拜耳、沃爾沃、現代、寶潔等均在籌劃大規模對華投資和業務整合計劃。星巴克與可口可樂公司也向中國調查公司透露,中國一直是他們最為重要的成長市場。百事可樂公司也因為看到中國市場的豐厚利潤,計劃未來4年內向中國投資10億美元,建造14個新的飲料生產基地。
三、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夠透明,法規執行力度不夠
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但是外資企業仍然抱怨在中國經營的最大挑戰是政策的不透明。外商認為他們在中國經營,碰到的法令規章和行政裁量權會處處碰壁。外商抱怨其無法與成長迅速的我國企業享有同等的市場機會,如基礎設施、設備的采購等等。在一些招投標中,因為不夠透明的制度,外資(尤其是高科技外資企業)的競標失敗了,從而產生很強的失落感。另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外資的不斷引進,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促進外資在我國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法規執行力度不夠。特別是在外資比較重視的維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方面,2008年6月中國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基本建立了體系比較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雖然我國已經擁有良好的法規,但由于執行力度不夠,遠遠不能夠令外資滿意。
(二)逐步上升的勞動力成本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新的勞動法的頒布,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今年以來沿海企業大面積加薪、相關部門對于勞動法律法規執行力度加大等客觀上對外資企業形成較大壓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尤其造成那些從事粗放型、低附加值產業投資的外資企業生存更加困難,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令一些外資企業產生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的誤解。
(三)實行國民待遇導致優惠條件的喪失
近年來,我國取消對外資企業的特別優惠政策,表明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已進入新階段,即真正把在華外資企業作為中國企業,使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例如,在2008年之前,新進入中國的外國制造企業享有5年的所得稅優惠,包括2年全免和3年折半。如今,除了極少數專業領域之外,這些稅收優惠已經取消。同時,在中國的經濟特區,外國企業曾經每年只需繳納15%的所得稅。現在,這一稅率已經上調至25%。除稅收政策外,之前對外商投資者的其它激勵也被逐步取消了。例如,因為新的重點被投放到農民福利問題上,外商投資者要從地方政府租賃土地的費用變高了。換句話說,因為現在要接受與本土商家一樣的待遇,外商投資者感受到排斥和限制。
(四)我國企業競爭能力增強
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企業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的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發展很快,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這從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上榜數就可以看出來,在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最新排名中,中國入榜企業數量再次刷新,共有54家企業榜上有名,超過了去年的43家紀錄,同時有三家企業進入前十名。中國經濟實力的逐漸強大讓外企感覺到了壓力,于是原來在中國很正常的一些事情也讓外企高管們感到威脅,外資企業感覺在華的經營越來越困難,而他們把這歸結為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化。
(五)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部分外企遭遇挑戰
我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與結構調整的背景下,結合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需要,外資政策確實有了一些變化,雖然這些政策并不直接針對外資,但是在全球經濟再平衡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導致中國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的外商投資企業訂單量下降,甚至向海外轉移,在中國整體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背景下,低碳道路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此,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項目遭遇挑戰。由于這一原因,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企業抱怨中國投資環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