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儒家和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兩派各有主張,而“道”是兩家都提及的重要概念。只有了解“道”的本質,明白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精粹,才能在當代中國社會發揮它的道德功能,受其裨益。本文就道家不可說的“道”與儒家之“道”的內涵,以及二者的異同進行探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道”;儒家;道家;哲學
一、引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歷史的沉淀,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而文化之精華皆濃縮體現于哲學。中國哲學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催生了各學派及其觀念言論。經歷代相傳沉淀至今,早已成為每個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道”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是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必須要直面的命題。當代中國,習近平在全社會倡導“道行天下”的理念,筆者認為,我們先需明白“道”的來由和其精神內涵,再研究道家和儒家對“道”的不同闡釋,這對 “道”的踐行將大有助益。
二、“道”之釋義
(一)“道”與“德”
1.“道”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道,象形造字,從辵,首聲,象征著人從四肢著地的爬行動物進化,逐漸開始直立行走、勞動和思考,于是便開始有了社會和歷史。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申為道理,亦為引導。”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有著人直立行走的意象與引導創新的意義。道的本義是道路、行走,引申義為道理、秩序、方法、規則、法則。
2.道德,得道
既然要說“道”,就必須提及“德”。《說文解字》:“德,升也。”“得,行而有所取也”,不為己得而行,謂之“德”,所以,“德”是“得”的提升,“德,升也”。《辭海》:“得,通德<孟子·告子上>:‘所識窮乏者得為與?’。”“得”同“德”,故老子曰,“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得),是以無德”。
道家經典《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儒家亦有“德政”“明明德”的概念表述。
(二)老莊釋“道”
1.老莊之“道”——道家“道”概念的產生形成
“道”作為哲學范疇,是老子的首創,在《道德經》中占據主導地位。《道德經》第一章便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是萬物的始源和根本,無可名狀又至關重要。老子認為,“天地之始”宇宙是從“無”到“有”,“無”產生了天地,天地又產生了萬物。老子認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他反對上帝主宰一切的神權思想,反對天道有知有為的迷信觀念。“道”,也是萬事萬物發展的總體規律。但是,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之“道”。
道家到了第三階段便是莊子,其著有《莊子》,其中篇目反映了道家的不同,且莊子對“道”和“德”的看法和老子相同,例如,《莊子·天地》篇中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從中可以看到,莊子認為德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即“德”是人的本質,人的智慧才能便是他的“德”,而“德”則直接來自“道”。
如莊子所言,“道”是不能用人類語言表達出來的,它本身是無聲無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卻涵蓋著整個宇宙,無處不在。無法用言語描述,是因為人類的思維和語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是怎樣窮極,都只會是片面的。
2.道家的后期發展——新道家的玄學思想
據馮友蘭的簡史描述,老莊否認有一位具有人格的造物主,而代之沒有人格的“道”。向秀、郭象作為新道學中主張理性的流派代表,認為“道”即“無”。他們還把早期道家主張萬物來自“道”解釋為萬物自然而在。因此,向、郭《莊子注》寫道:“道,無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而向、郭《莊子注》中有一處謂:“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長存也。”可見,在向、郭的思想里,“道”即是“無”,這也是他們最重要的思想。
(三)儒家對“道”的闡釋
1.問禮老聃
《論語·憲問》篇里記載著孔子論到自己時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孔子與老聃之間有著一種師生關系,但兩人所關注的哲學焦點卻并不一樣,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論語·里仁》又謂:“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見,孔子對與“道”地位的尊崇。
2.大學之道,中庸之道
《大學》和《中庸》一樣,都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的道學家把《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并列為“四書”,稱為道學(既西方所稱“新儒家”)的基本著作。道學家認為,《大學》是孔子門生曾參所作,是學習道學的重要資料。《大學》開頭第一句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后又有“三綱領”旨“在明明德”,而“明明德”通過“八條目”的“修身”最終可以完成“止于至善”的目的。顯而易見,《大學》是著眼于個人、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和諧,對問題進行思考的;強調個人通過“格物致知”和學習四書經典的教化來達到“道”的境界。
《中庸》一書,主講“致中和”,是謂“和而不同”即中庸之道。朱熹《集注》曰:“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說文解字》曰:“庸,用也。”鄭玄注《中庸》:“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中庸之道既是目的也是方法,是既要去求取、去適應,又要去運用、去實行、去堅持、去及時調整、與時俱進,而追求真、善、美、信之極致。
三、儒道兩家對“道”闡釋的異同對比
(一)儒家和道家同出一脈的天道觀
天道與人道,我們上面已經略有提及,進而可以發問:天是什么?天是宇宙和大自然。天和天道都是客觀存在。宇宙中大自然的一切都像是風吹動樹葉,雨水匯入河川一樣在奔流,一起運動不息,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真正代表孔子的天觀、天道觀的要數“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何言哉”“無為而治”,堯、舜做到了,所以是圣人。可見,這是孔子的天人合一觀最精辟的表述,也是我們理解孔子天道觀的根本出發點。由此可見,孔子與老子兩人的“天道”觀點,對“道”這一哲學根本問題是如此一致。
推薦閱讀:冰雪文化文獻怎么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