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自教育部“打造金課,消滅水課”理念的一經推出,各大高校開始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教學探索。大學日語課程,作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一外”選修課程,以及英語專業的“二外”必修課程,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針對當前大學日語的學習現狀,提出了幾點教學改革的建議,以加強學生學習日語的動力,提高日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金課;大學日語;教學改革;過程性評價
一、“金課”理念
陳寶生部長在2018年召開的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金課”,明確指出:大學生要有效“增負”,要把“水課”轉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同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至此,“金課”第一次寫入教育部文件。那么,何為“水課”,何為“金課”呢?“水課”就是缺乏干貨的課程,擠擠都是水。“金課”的品質在于“金”,高階性,創新性,具有挑戰度。
大學日語課程作為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一外”選修課程,以及英語專業的“二外”必修課程,占有錦上添花的重要地位。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每到新開課學期,學生一開始滿懷希望選擇學習日語,卻漸漸地喪失學習日語的動力,最后放棄了日語學習。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日語的興趣呢?“金課”理念的提出,讓筆者思緒清晰、豁然開朗。目前,大學日語課程的現狀,已經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時代,急需探索革新,來增強課程的影響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大學日語課程教學現狀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推薦課程改革創新,嚴格課程管理,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建設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大學日語課程順應改革潮流,雖經歷了一些努力嘗試,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以本校的大學日語課堂為例,歸納了以下幾點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筆者曾經在選修大學日語課程的80名學生中做過問卷調查,試圖了解他們學習日語的動機。經過粗略的統計:5%的學生學習日語是因為高中三年沒有學習過英語,只學過日語,所以進入大學之后,不得不把日語作為“一外”;95%的學生選擇日語是作為英語專業“二外”的必修課程。其中,這部分學生中,20%的學生為了考取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不得不努力學習日語;80%的學生僅僅為了完成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學分要求,被迫學習日語。事實上,源于對日語感興趣而學習日語的學生少之又少。我校開設的大學日語課程僅僅是服務于英語專業的“二外”課程的,沒有專門為“一外”的學生開設日語學習的班級,因此他們只能通過插班的形式來學習日語。這種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學生的日語水平參差不齊。另外,插班生分散在各個學院的不同專業,大家互相不認識,不在一個班級體內,不方便信息交流,不利于課程管理。
(二)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我校只有三名日語教師,課時量比較大,教師平時承擔的教學工作量已經很重,就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來進行教研和科研。教師往往只備一門課程,應付各個方向的“二外”課程,這樣的一種教學狀態,往往導致課堂內容呆板,陳舊,沒有新意和針對性,進而減弱了學習日語的興趣,學生漸漸地成為“低頭一族”。
(三)教材陳舊,沒有更新
筆者從事日語教學以來,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標準日本語》初級教材。此教材經歷了新舊版本的更替,雖廣泛應用于各大高校的第二外語課程,但是筆者認為,此教材中的語法體系存在些許弊端。如:動詞各種活用形的介紹。從語法體系的構造來看,初級上冊的第四課開始出現動詞是合理的,但是起初以動詞的連用形態來呈現,并沒有介紹其原形和分類,對于初學者來說,剛接觸就會感覺很懵,沒有頭緒,難以理解。而且,十年的時間,教材的主體內容基本上沒有更新過,很多體裁都顯得過于陳舊,滯后于時代的發展,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深蒂固,缺乏創新性
目前,大學日語課堂仍然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加上課時本身就少于專業課,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就只能講解語法知識,不能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更談不上師生互動、課堂討論或者模擬式教學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覺課堂很無聊,日語學習就是學習日語語法,根本談不上聽、說、讀、寫相結合了。
(五)課程考核方式過于保守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學期新開課日語課堂上,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在日語課上能夠學到什么,而是這門課程是如何考核的,自己的期末考試能不能及格。以本校為例,目前依然保持著30%的平時成績加70%的期末考試成績的考核方式。學生很清楚地認識到,期末考試的成績決定著這門課是否能通過。少數學生就存在僥幸心理,時不時缺課;即使來上課,也不認真參與課堂活動,甚至出現日語課看英語書籍的現象。傳統的考核方式,沒有凸顯學習的過程性和任務性,降低了日語學習的重要性,極大地磨滅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三、大學日語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愈發頻繁,不僅體現在政治和經濟層面,語言和歷史文化方面的互動和融合也越來越密切。日語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近幾年,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提升了國民的出行需求,越來越多學生成為出國游的主體,而日本就成為了可選的理想型出游地。因此,很多學生在校內選修大學日語,掌握初級日語知識,嘗試簡單會話,來滿足自己出行需求,去異國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需要輸入大量的多元化人才,尤其是語言交際方面的能手。那么,作為輸出各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各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2000年4月,教育部批準了《大學日語教學大綱》(第2版)。新大綱明確指出:“大學日語基礎階段必須以日語的語言共核作為教學重點,努力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才能提高學生以日語為工具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口頭、筆頭的語言交際能力。”其中,語言的工具性、應用性彰顯無疑。以筆者的學校為例,應用型、師范性本科院校,如果在培養本專業人才的同時,塑造其外語綜合能力,無疑是提升了人才的含金量,對未來的就業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推薦閱讀:語言障礙相關論文文獻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