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張新民先生儒學研究、實踐和思想述評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漢語言時間:瀏覽:

  摘 要:張新民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榮譽院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儒學研究和書院教育實踐,致力于以陽明學為中心的宋明義理之學,兼及嘉乾漢學,尤于貴州地域儒學史研究貢獻為多,并特別注意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張先生的儒學思想,具有深厚的歷史維度,注重天命直覺的內在體驗,講求漢宋佛道的貫通和大小傳統的互動,主張以活潑潑的生命境界為導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構。

  關鍵詞:張新民 儒學 貴州 王陽明 書院

文學期刊投稿

  《韓國語教學與研究》(季刊)創刊于2012年,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主辦。按照辦刊宗旨,嚴格把握宣傳導向,暢想主旋律,爭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收。目前,已出刊(014)期,發表300多篇論文。

  王陽明龍場悟道,過化存神,心學之火遂在黔中大地代代相傳。五個世紀以來,包括心學在內的傳統文化穿越歷史風煙曲折前行,在改革開放之后,又一次迎來了復興的春天,貴州儒學的研究及其傳播亦重新拉開序幕,一時間涌現出許多著名學者,張新民先生即是其中的巨擘。張新民字止善,號迂叟,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主要創辦者兼首任院長(現為榮譽院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主要創辦者兼會長,學兼中西,通貫儒學、史學、佛學為一體,和樂坦易,筆耕不輟,從教四十年余,誨人不倦,獎掖后進,門人私淑,英才云集,被學者稱之有“醇儒氣象”1。

  一、陽明學的歷史考察和體驗解讀

  張新民先生素長于經史之學,又兼多年研習佛學,有靜坐之實功,故其陽明學研究不僅多從文獻考證入手,還往往表現出東方文化的體驗式思考。作為貴州陽明學研究第一期的重要人物2,張先生先后在貴州師大、貴州大學帶領學者團隊,致力于陽明學研究,形成了地方特色。《陽明精粹·哲學探微》是其多年來對陽明學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集成之作。

  (一)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歷史考察

  知人論世,王陽明的學術與生平緊密交織,“把握其哲學思想又不能不先了解其一生事跡”3。張先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就不斷對王陽明生平及其家世進行考證,疏理其思想發展脈絡和心理形成路程,尤其集中于“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是陽明學的發端,是王陽明心靈世界的轉折,是對貴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明代思想史演進都有深遠意義的事件。張先生將王陽明思想品性的風格形成追溯到其家族累世積德的好學孝友之風1,更是將“龍場悟道”作為王陽明早期馳騁文辭、泛濫釋老等嘗試中對各種思想資源進行廣泛吸收的結果2,認為放棄辭章、轉向佛老是王陽明最終將繁瑣向外認知轉為簡易內向體認工夫的標志性變化,“龍場悟道”即沿著這一思想邏輯而形成。3在龍場之前,王陽明“尚學無宗主,始終徘徊在各種思想力量的沖突和碰撞之中”,有著心之理與物之理判然兩截的內在問題意識和焦慮,龍場之后,其“學問宗旨已清晰可定”4,最終獲得了“精神之大自由、大自在”5。之后陽明學的核心命題如“知行合一”與“良知教”等都是龍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問題意識的進一步展開。

  張先生認為王陽明“悟道”從學術史而言與陳白沙之間還有緊密關系,并對其早期交游作了精密考證。張先生指出,陳白沙之與陽明的學術聯系在湛甘泉,甘泉是陽明“由二氏之學轉向儒家正學的真正諍友”,對陽明“影響不可謂不大”,王陽明不僅在《別湛甘泉序》中指出甘泉之“自得”之學即其夫子自道,清人張楊園、近人馬一浮也都做出過相似論斷。同時,張先生依據耿定向《先進遺風》考出白沙另一弟子許璋,又據莊昶《定山集》及《明文海》中《送許生還上虞序》考出李承箕,又據白沙《送李世卿還嘉魚序》鉤連出白沙與李承箕及其弟李承恩的關系,又據《明儒學案·許先生圭璋》及王陽明《寄梁郡伯手札》等史料復佐之以光緒《上虞縣志校續》等文獻,說明許璋雖未游于白沙之門,而仍得白沙學之實,進而與陽明交游,因此得出結論認為白沙對陽明的學術影響不僅有學術思路的相近性,更有學術脈絡的承接演進。

  陽明學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先立乎其大”,因此,“龍場悟道”看似是一個具體事件,其實事關整個陽明心學脈絡發展和結構形成。張先生指出,陽明自龍場之后,“雖隨一生經歷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成熟,但目的旨趣始終前后一貫,所以他的思想變化,乃是‘教’的變化”7。這與程朱理學逐漸積累知識而導致學術思想質化是絕不一樣的。“龍場悟道”除了具有這樣的時間性意義之外,還在空間上深刻影響到貴州思想世界的形成與發展,“因為自漢代舍人、尹珍以來,儒學大傳統即不斷傳入黔地……但至少遲至明代中葉以前,貴州歷史上仍從未出現較具規模的地域性學派。真正的地域性思想學派的形成,仍要到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后,才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歷史條件和學術條件。”8這樣,“龍場悟道”就成為貴州文化史形成的奠基性部分。

  (二)陽明學直覺體驗解讀的拓展

  張新民先生的陽明學研究除“龍場悟道”之外,尤其集中在“四句教”“致良知”“靜坐”等重要命題。一般而言,學術界對陽明心學主要是哲學詮釋,基本表現為西方邏輯分析的名言表述,張先生更為注重超驗和本體世界的生命體驗式解答。

  “四句教”包含有陽明對心、知、意、物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王陽明晚年思想大成的最集中表述,歷來聚訟紛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張先生就連續發表論文闡述其對“四句教”的看法。張先生并未對相應概念一一對比西方哲學術語進行格義,不是將陽明學對象化,而是試圖還原其本意,并與佛、道兩教進行比較,從體驗的角度認為王陽明所謂的“無”乃是“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雜的形上虛凈本體,它主要把握本體的至善,進入道德的自由超越境界,在空寂中似有生生化化之妙用”9。“無惡無善”乃是“太虛之無形”,一切“有”皆從此虛凈無形中生出,因此王陽明仍然持守著儒家精神的發展方向。盡管如此,張先生后來還是傾向于將陽明學的“上一截”即本體等同于佛老,認為“儒、道、釋三家所同者乃在體”,甚至認為三教“下一截”亦有異曲同工之處,“儒家是在一切存在中維護一切存在,道家是在一切存在中調整一切存在,釋家則是在一切存在中超越一切存在”1。可以看出,張先生對陽明學的詮釋事實上力圖合三教為一,表現出其重視超驗和本體世界的一貫詮釋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江城| 池州市| 沅江市| 凤凰县| 宁安市| 蒙城县| 方城县| 青川县| 汉沽区| 哈巴河县| 大方县| 古田县| 湄潭县| 高阳县| 张家口市| 六枝特区| 济宁市| 杭锦旗| 孟连| 田林县| 九龙县| 磐安县| 台江县| 辉县市| 安庆市| 连江县| 兴文县| 庐江县| 福海县| 蒲城县| 大庆市| 策勒县| 德令哈市| 特克斯县| 将乐县| 凤庆县| 亳州市| 天镇县| 耿马|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