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古代書院的師德文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漢語言時間:瀏覽:

  這篇德育文化論文發表了中國古代書院的師德文化,師德建設都是高校教學管理中一項重要任務, 尤其是在當前形勢背景下, 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對于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高校應正確認識師德建設工作的本質特性和規律, 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來構建一個綜合全面的長效機制。
 

德育文化論文

  [關鍵詞]德育文化論文,中國古代書院;師德文化;師德建設

  師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規范、行為和品質的總和。[1]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抓好師德師風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優秀的師德師風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對傳統的挖掘、闡釋和轉化是復興和重振中華崇高師德師風的重要途徑。

  一、中國古代書院師德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書院是中國古代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著書、刻書、祭祀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2]1,具有“宗旨鮮明、體系完備、成效卓著”等鮮明特點,推動著中國道德價值的歷代傳承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播。胡適先生在評價中國古代書院的歷史重要性時曾說:“在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淵源,惟書院是賴。”[3]69道德高潔、學識淵博的學者是中國古代書院的靈魂核心,是中國優秀師德和學術的杰出代表。他們以書院為主要場所,進行辦學、宣講和論道,逐漸形成了如宋代象山學派、程朱學派,明代陽明學派、東林學派等中國古代重要的學術流派,對中國優秀的道德文化傳承具有深遠影響。加強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師德文化的內涵,繼承和汲取其中積極因素,對當代高校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師道尊嚴,學范德高”的任教宗旨

  中國古代書院將培養“具有崇高道德的圣賢”作為教育的最高乃至是唯一目標,足見道德教育在書院中的地位。教師作為道德理念的代表者、傳承者和開拓者,堪稱“人之模范”。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說:“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4]103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師道尊嚴,嚴于擇師”的傳統,在教師選拔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凡書院之長,必選經行脩,足為多模范者,以禮聘請。”

  [5]30中國古代書院山長地位無比莊嚴尊貴,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的張栻即便主講岳麓書院,也不敢自稱“山長”。在教師選拔中,“德”和“道”是書院教師選用的重要考察因素。書院秉持“正己修為”的原則,將教師自我的修養教育放在首位,認為“成己”才能“成物”,“修己”方能“安人”和“安天下”。同時教師要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育人能力。如程顥和程頤認為:“所謂師者何也?曰:理也,義也。”[6]323能為人師者,不但要道德高尚、學術權威,還要具備過人的教學感染力和教學技能,方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二)典型的優秀師德文化傳統

  中國古代書院云集了眾多在道德和學術水平上具有深厚造詣的學派名家,如曾講學嵩陽書院的范仲淹、司馬光、程顥和程頤等,復興白鹿洞書院的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的陸九淵,講學麗澤書院的呂祖謙,講學岳麓書院的張栻,講學東林書院的顧憲成等,都是杰出的道德代表和學術代表。他們具有鮮明的共同點,即“敬業愛生,誠實求新,知行合一,傳承文化”。生徒們追隨著他們的學術觀點,仰慕著他們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赴書院求學,向大師們靠攏,逐漸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團體,并不斷地進行傳承、轉化和延伸。敬業愛生,潛心人才培養。中國古代書院教師重視自身學識的養成,認真投入教學事業,講究“身教重于言教”,全身心熱愛學生。

  二、當代高校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高校教師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使命,其師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當前,高校在師德建設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

  (一)教師職業目標唯一性發生變化

  中國古代書院教師將“崇高的道德”作為畢生最高的乃至唯一的追求目標。圍繞著這一目標,中國古代書院倡導教師正己修身,自覺完善道德人格,以“安天下”為己任,實現為社會服務的根本宗旨。與古代教育面臨的社會背景不同,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師從事的教育活動已成為一個日漸復雜的過程。目標多元化和外部挑戰復雜化,使教師職業追求的目的唯一性即道德唯一性發生轉化,導致教師行為的重心發生變化。教師綜合水平的評價體系中也納入了除道德水平外更多的因素,如教學效果,科研實績等,教師在重重壓力下分身無術,師德培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減弱。

  (二)師德建設“知”與“行”不統一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教師對教學和學生的專注投入對于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具有巨大的示范性作用。在中國古代書院中,“知行合一”是道德培養的基本目標,也是檢驗道德培養效果的基本標準。書院教師宣揚的觀點多為個人意見并致力于實踐,因此具有強烈的道德實踐主觀能動性。當代社會的教師所宣揚的觀念和行為被要求與主流價值觀一致,其在教育過程中傳達的道德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職業與生存的需要,但實際的個人行為有時則會表現得與其宣揚的觀念不一致,導致言傳身教的效果減弱。因此,與核心價值觀相匹配的道德觀念如何切實有效地落實到教師的道德實踐中,進而正向地傳遞給受教育者是當代高校師德建設中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三)優秀師德文化傳承不足

  回顧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模仿歐美模式,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觀念,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傳承發展,忽視了當代師德建設必須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對中國優秀師德文化的研究深度和傳承力度不夠。

  三、中國古代書院優秀師德文化對當代師德建設的啟示

  (一)批判性地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優秀師德文化

  中國古代書院在不斷發展中構建起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師德體系,令崇尚高潔品行,嚴謹對待學術,積極貼近學生,注重知行合一,促進文化傳承等優秀教師德行得以弘揚,同時,對中國社會道德體系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代的師德體系處在完全不同于傳統道德體系的現代社會背景中,高素質的人力、公正的法治體系、合理的分配機制、高度的創造性等成為影響現代社會道德體系的綜合因素。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多元的道德價值觀使我國當前道德建設,包括師德建設面臨重大的機遇與挑戰。雖然不能完全照搬中國古代師德文化,但“傳統是新信仰和行為范式的出發點”[10]47,“為合理反思積累了經驗”[10]216。

  要高度重視中國古代書院優秀的師德文化,科學地加以詮釋,批判性地加以繼承,挖掘其中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的因素,使其成為當代師德建設的根基和源泉。同時,長期以來,高校師德建設偏重政治化,知識化,模式偏于教條化,忽略了中國古代優秀師德文化對豐富當代高校師德建設內涵的積極促進作用。高校在開展師德建設工作時,應有鮮明的文化立場,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透徹地了解中國古代優秀師德傳統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梳理、挖掘和呈現中國古代優秀師德文化精髓,進行富有時代氣息和符合現實需要的詮釋,促進當代高校師德建設。

  (二)做好師德培育的制度建設

  在高校師德建設中,應做好制度設計,完善建設體系,加強優秀師德培育和養成的規范性。要堅持“學范德高,德學雙馨”,建立合理的包括師德在內的考核評價體系。“打鐵還需自身硬”,將對知識的專業程度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視為教師隊伍建設先決條件,引導教師將“學范德高、德學雙馨”作為看家本領,永遠行進在對知識的孜孜探求、對道德修養的持續培育之路上,“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堅持“授學之業,解心之惑”,建立教師參與學生全方位全過程培養的制度。教師既要承擔為學生傳授知識的重任,又要加強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教師“正能量”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生發揮引導作用。只有堅持“傳道、授業、解惑”相統一,從豐富學生頭腦,溫暖學生心靈出發,積極參與到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中,才能當好學生高尚道德的塑造者。要堅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豐富師德實踐途徑。加強教師崇高的道德修養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知行合一”是評價道德教育的重要標準。高校要積極開拓思路,拓展方式方法,引導教師加強師德鍛煉,使高尚的師德原則和規范內化為教師行為的準則,進而培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受教育者。中國古代書院優秀師德文化是中國當代師德建設的典范和源起,是當代中國師德建設不可忽視的、歷久彌新的寶貴資源,詮釋、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書院優秀的師德文化,有助于引導廣大高校教師以德立身,德業雙馨,扎實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作者:郭艷琳 陸俊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薦閱讀:《鄉音》(月刊)創刊于1988年,是由河北省政協辦公廳主管主辦。1992年以前刊名為《燕趙鄉音》),原定位于綜合性對外宣傳刊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沙坪坝区| 桦南县| 武穴市| 萨迦县| 呼玛县| 高州市| 阳城县| 和林格尔县| 延边| 扎鲁特旗| 黄冈市| 台湾省| 元谋县| 新源县| 本溪市| 邓州市| 葫芦岛市| 嘉定区| 淮滨县| 扶绥县| 电白县| 洛阳市| 五华县| 南涧| 长武县| 皮山县| 娱乐| 东平县| 垫江县| 东源县| 宁远县| 湟源县| 衡阳市| 滁州市| 乾安县| 常山县| 雅安市| 郧西县| 保定市|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