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文章發表在《大眾文藝》上,是文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彝族學生,漢語言能力,讀說,自主學習
都說漢語難學,其實漢語語法是很簡單的,漢語無任何時態變化,動詞、形容詞也無變化,無連讀,語言簡練,發音清晰,語速緩慢。是很容易學的一種語言。難學的是漢字、聲調、輕重讀、語氣等。不過,漢語的虛詞有些時候會造成一些復雜的語法現象,對學習造成了一些障礙。此外,漢語的一些特殊詞匯、特殊搭配也會給學習漢語帶來一點障礙。
就語文教學而言,識字是閱讀和編寫的基礎。因此新課程把快速大量識字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提早閱讀。作為民族地區,由于學生的母語不是漢語,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存在的阻力更大、問題更多。我們經過長期的不斷摸索,有了一些體會,那就是以讀與說為主,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一二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形象思維能力強,記憶力強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在了學生誦讀課文、識記生字上。
一節課讀的模式基本是:初讀課文,認讀正確——熟讀課文,通讀流利——朗讀課文,豐富感情——背誦課文,整體儲存——認讀生字,聯想識記——精心書寫,養成習慣。整堂課貫穿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思、讀中記,學生在輸入課文的同時也整體輸入了生字,對字的音、形、義有了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再來識記生字,有利于定位聯想,快速記憶一批生字。
對于一篇生字密度大的課文,要讓學生既能背文又能識字,特別是漢語言能力較差的彝族學生,那更是難上加難,必須經過反復地誦讀、認讀。一節課內,讀的時間要占大半,朗讀、背誦課文要達到30—50遍,認讀生字詞要達到20—30遍。要求讀正確,人人會讀。
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初讀課文時可用認讀法、練讀法;理解課文時可用默讀法、誦讀法、悟讀法、美讀法;背誦課文可用讀圖法、記讀法;讀得不熟時可以用指認讀,較熟時可用眼認讀;學習時可用輕聲讀、大聲讀、慢讀、快讀;師生或學生間互讀時可用范讀、領讀、接讀、賽讀;視學生的參與面可用指名讀、分組讀、開火車讀、齊讀;烘托氣氛時可用拍手讀、配樂讀、表演讀、游戲讀等等。而且在一節課里,每個學生都要嘗試參與每一種方法的練讀過程,做到人人有機會。
在課堂上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僅確保了學生的大量識字,而且讓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語文規范化有了藍本,促進漢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全面發展。
在識記字的教學中,由于一二年級識字量大,字形也復雜,就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1、 兒歌識字法
讀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編一些適合兒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反復誦讀,使學生對字形產生直觀形象,從而提高記憶字形的準確性。如“一個王姑娘,一個白姑娘,坐在石頭上——碧”,“沒頭就是早,早上長青草,牛羊見它樂,禾苗見它惱——草”,“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左方,一對孿生樹,長在石頭上——磨”。
2、 字謎識字法
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獨木橋——生”,“1+1不等于2——王”,“六十天——朋”學生猜謎語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這種識記不同于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學生無論猜得出或猜不出,都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種參與游戲的喜悅。
3、 故事識字法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若能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他們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生字,更能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如教學“影子”的“影”字時,把“影”字折成“日(太陽)、京(京京)、彡(影子)”,編成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陽下,地上留下了影子(彡)。這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組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效果很好。
4、 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一
如:認識“司”字時,有的學生說用“同”字去掉一筆“〡
就變成了“司”,有的學生說用“詞”字去掉“讠”旁就變成了“司”。學習“李”字時,有的學生說“李”就是“十、八、子”這三個字組成的,有的學生說“李”就是“木、子”這兩個字組成的。
無論采用哪種識字方式,都以讀為主,以說為主。在讀中識字,在識字中發展語言,把識字和語言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結合起來,大面積地提升了學生的漢語言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提高彝族聚居區學生漢語言能力,是一項特殊的教學任務,給我們這些在民族地區工作的教師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思考空間與實踐空間。我們和學生一樣,都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進步。
藝術職稱期刊投稿注意事項:《大眾文藝》創于1956年,是由河北省文化廳主管,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優秀學術期刊。重點面向全國一線教育工作及教育骨干,以教育理論、課改實踐、教學研究及管理為主,為教育工作搭建一個互相展示交流的平臺。本刊發表文藝作品、文藝類學術論文等, 歡迎各文科院校、藝術院校、文藝團體、演出團體、群藝館、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工會、文化宮、博物館及各企事業單位宣教科室等從事文藝事業的工作者,刊登學術論文、及其他作品。該刊郵發代號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