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愛倫·坡的許多小說都對兩性關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貝瑞尼斯》(Berenice)(1835年)、《莫麗娜》(Morella)(1835年)、《麗姬婭》(Ligeia)(1838年)、《鄂榭府崩潰記》(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年)以及《艾蕾奧瑙拉》(Eleonora)(1842年)等作品頗具典型性。這些故事里的男女主角,都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彼此沒有或極少有言語交流,卻又相互呈現出對方的氣質特點,從而營造出一種怪誕的奇特氛圍。
[關鍵詞]愛倫·坡;兩性關系;弗洛伊德;戀母情結;男權主義
Abstract:In light of Edgar Allan Poe’s personal love experience,we find that many of his male characters undergo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from Oedipus complex to narcissism,to fetishism and to necrophilia while his female characters are primarily treated as “the other” who merely serves as the object for male observation and their exercise of sentimental intoxication,therefore the doomed victim of murder when analyzing the gender relation in his grotesque tales.The fate of those female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relentlessness of Poe’s patriarchal ideology.All these result from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society has too high an expertation for men while sets a fairly low standard for women,making both men and women into prisoners of sex.So the society must modify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roles of both sexes to free them from imprisonment.
Key words:Edgar Allan Poe;gender relation;Sigmund Freud;Oedipus complex;patriarchy
《貝瑞尼斯》的男主人公埃吉亞斯住在陰暗的書房里,那里既是他母親去世的地方,也是他誕生的地方。鄂榭府里,“四壁掛著黑幔”,“籠罩著陰森、深沉、萬難彌補的抑郁氣氛”。《麗姬婭》的男主角原本和妻子麗姬婭生活在緊閉的書齋中,愛妻死后,他和第二任妻子羅維娜又移居到一個僻遠的寺院,在那間雜糅著哥特和阿拉伯風格的、鬼影瞳瞳的新房里,他目睹了麗姬婭借羅維娜之體還魂的駭人場景。《艾蕾奧瑙拉》的主人公則住在“連絲陽光也照不進”的“錦繡草茵谷”,“根本不知谷外的世界”。
筆者由此想到弗洛伊德提到的一個病例:某青年男子常在夢里走進一所房子,那是他以前就已去過兩次的地方。弗洛伊德指出:那所房子是母親子宮的象征,因為這位年輕人在潛意識里一直渴望回到那里,獲得重生。如果他能找到母親的替代者即合適的情人或妻子,那么這種焦慮便能得到緩和[1]。然而,坡筆下的那些男性,卻永遠無法擺脫自囚于封閉居所的命運,這就意味著他們始終找不到可以替代母親的愛人。按照弗洛伊德學說,“子宮情結”源自“戀母情結”或“母體固置”(Mother-fixation)。母親是幼子的兩大性幻想對象之一,她對孩子的呵護,喚起了孩子依戀她的本性。這種固置心結一般會隨孩子的成年、獨立而逐漸消失,但它對于人的性格形成,又可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倘若此人成年后無法將戀母原欲適當地轉移,而是傾注過久,沉溺其中,那么他就不能達到心理成熟。母親的特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選擇愛人的標準,而基于這種標準選出的愛人,又永遠無法真正成為其母親的替代者[2]。母體固置還會憑借各種各樣的偽裝,潛移默化地表現在這個男子與其他女子交往時的言行舉止里。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坡小說中的那些男性,是注定不能成長為朝氣蓬勃、血氣方剛的男子漢的。
我們暫時將注意力轉移到坡筆下的女性角色上來。這些女主人公,行走時都是“無限輕盈”、“飄飄欲仙”,“幽靈”般地忽隱忽現的;她們的眼睛都是晶瑩而憂郁的,而且都有一副能夠“吐出歡歌般的低柔細語”的嗓子。但是,上述外在形象特征既未帶來多少生氣,也不曾傳遞出幾許思想,更沒有賦予主體發表心聲的任何機會。她們大致可以分成兩類:艾蕾奧瑙拉代表著天真無邪、孩子般溫柔可愛的一類;貝瑞尼斯、莫麗娜及麗姬婭則屬于成熟的一類,她們精力充沛、博學多才,但又相當咄咄逼人。貝瑞尼斯的美麗曾經喚起表哥兼未婚夫埃吉亞斯由衷的贊嘆,但卻未能贏得后者的愛情他始終難以釋懷的,竟是她的那副皓齒及其泛出的白森森的光澤。小說文本中,在描述貝瑞尼斯露出皓齒向埃吉亞斯走來的那段文字與描述她離開書房的文字之間,原有一行空白。對于這個空行所暗藏的信息,不同的學者作過十分相似的解讀。克倫·威克斯(Karen Weekes)認為,它意味著貝瑞尼斯“在用自己的純真換取性愛”,與此同時,“她超越其安逸純潔的女性角色,進入了男性的知識領域”[3]。利蘭·S·帕森(Leland S Person)則說:這里暗示著“敘述者特別害怕貝瑞尼斯的性欲”[4]。這種恐懼催生了埃吉亞斯向貝瑞尼斯進行報復的心理。當驚恐萬狀的男仆告訴他,新落葬的貝瑞尼斯的墳墓被人掘開,人們發覺裹尸布里那具扭曲的尸體竟然還有呼吸時,埃吉亞斯表現得慌亂異常。他的沾有泥漿和血跡的外衣,他的留有某人指甲印的雙手,那把靠著墻的鐵鍬,桌上的牙科器械,還有灑落在地板上的“三十二顆象牙般的白色小東西”,所有這些都暗示著:埃吉亞斯就是掘開墳墓的那個人,他把貝瑞尼斯的牙齒生生拔了下來,并將她活埋在墳墓里。這就是他的復仇報復她奪走了他的“貞節”。
倘若貝瑞尼斯象征著在肉體上對男性造成威脅的那種女性,那么莫麗娜和麗姬婭便是從精神上對男性社會造成威脅的女性代表了。這兩位女主角都以廣博的學識贏得丈夫的敬畏,又都迫切地試圖親自提升他們的學養,兩位丈夫起初都表現得非常順從。然而,兩位妻子得到的回報,卻是自己身體的日漸衰弱以及丈夫對她們日積月累的憎恨。發人深思的是:為何博學精深,在學術上如此慷慨大方的兩位女性,從丈夫那里獲得的不是更深的愛戀,而是冷酷的憤恨呢?真正的原因在于這些男性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妻子的學識迫使丈夫承認自身的貧乏,而在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里,這一事實將會極大地動搖他們的支配地位。從這個角度分析,兩位丈夫急切盼望妻子早日去世,就變得極為自然了。他們的焦躁不安足以表明,當女性在知識領域超越男性,當她們的能力威脅到視男性為主導的意識形態時,男權主義者可能變得多么痛苦,多么狂亂,而且可能多么堅決地拒絕接受這樣的事實!
這些故事令人自然聯想起坡的情感經歷。在短短40年的生命歷程中,他至少和11位女性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情感糾葛。正如在坡的作品里那樣,她們也分屬兩類:姨表妹弗吉尼亞是“孩子妻”型的代表,她和坡結婚時還不滿14歲;同屬這個類型的伊萊扎·簡·巴特菲爾德,則比坡整整小了19歲。其他幾位大多屬于成熟型的女性,她們或是著名文學沙龍的女主人、或是頗有才華的女詩人、或是富有的女作家。雖然坡與弗吉尼亞的婚姻一直維持到后者亡故,但是他的感情生活是很不專一的。和弗吉尼亞熱戀的時候,他還同時追求過同事之女伊萊扎·懷特;弗吉尼亞逝世之后,他馬上就向惠特曼夫人一再求婚,而且同時與4位女性保持著曖昧關系。其間甚至為了表明“忠心”而不惜掩蓋事實,偽造履歷。1849年,坡與兒時的戀人艾爾米拉·羅耶斯特邂逅,遂又數次向這位居孀的初戀情人求婚,而當后者終于答允之時,人們發現:即將再做新郎的坡竟猝死故鄉了!他終究沒有尋到情感的最后歸宿。
如上所述,坡曾一再背叛自己向情人表達過的“忠心”,那么他是如何看待這種背叛的呢?從他在弗吉尼亞咳血那年所寫的《艾蕾奧瑙拉》里,也許可以窺見答案:艾蕾奧瑙拉自知不久于人世時,丈夫曾“跪在她的腳前,指天發誓,決不重娶”。而當她去世之后,背誓再婚的丈夫卻從微風中“聽到”了她的寬恕之聲。據此,筆者十分贊成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與弗吉尼亞的婚姻并沒有使坡感到多少幸福。 應該承認,弗吉尼亞代表著坡所喜愛的一類女性,她們年輕、溫柔、易被操控,而且對他滿懷仰慕之情。但事實上,母體固置一直是坡無法擺脫的情結,他的這種情結在19世紀20年代就已有所體現,當時他對30歲左右的簡·斯丹納德(Jane Stanard)夫人特別依戀,這位女士是坡某位同學的母親。據說該女士去世之后,坡曾在夜晚獨自流連于她的墓地,久久不肯離去。坡對簡·斯丹納德的情感依戀,很可能是由于不能常同疼愛他的養母范妮·愛倫(Fanny Allan)廝守而致:范妮得了慢性疾病,坡則遠在外地求學。不過,直到我們追溯到坡的生母伊萊扎·坡(Eliza Poe),方意識到她才是坡所喜愛的兩類女性的形象原型。坡3歲時,伊萊扎就撒手人寰了。在坡看來,母親是成熟而富有才華的,可是肖像畫上的她,卻又顯得嬌小而有點孩子氣。因此,雖然坡一再表白自己對妻子的忠貞不渝,但是筆者依然傾向同意某些學者提出的驚人假設坡真正愛戀的,倒是弗吉尼亞的母親克力姆太太(注:1835年8月29日,為了說服克力姆太太拒絕尼爾森的幫助(坡認為后者是個情敵),坡專門給姨母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所表達的愛意,與其說是指向表妹弗吉尼亞的,不如說是指向姨母克力姆太太的。原信譯文見《愛德加·愛倫·坡作品賞析》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坡的潛意識里揮之不去的“固置”傾向便是:年輕女孩固然可愛,但是那些成熟而年長的女性,由于她們良好的文藝修養、教育程度以及富于挑戰性的個性,所以更具特別的吸引力。這樣的女性,才是母親的合適替代者。
不幸的是,在坡追求過的所有女性中,沒有誰能真正擔當得起他心中那個被扭曲和“拔高”的理想伴侶角色。弗吉尼亞式的女孩雖然年輕,卻缺乏成熟氣質。克力姆太太心地善良而且具備成熟韻味,但她是坡的姨母,這一點自然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至于那些文學女性,盡管個個博聞強識,思想深邃,可是她們不是已婚,就在守寡,都不符合理想。這種境遇之下,原先的母體固置傾向越是強烈,這個沖動的機能就越可能逃避外界的障礙而轉移到其他變態形式中去[5]。坡的情況正是這樣:他渴望與某位固定的愛人長相廝守的愿望一再受挫;再加上事業的連連不順,激化了他內心中的母體固置與逃避傾向的矛盾沖突,從而在心理方面將他從一種極端推向另一種極端,于是戀母轉變為自戀人在嬰兒期的另一個性幻想對象正是自身。
我們承認,坡筆下的眾多女主角都讓人禁不住聯想到他在私生活里遭遇過的那些女性。她們或者折射出備受結核病折磨的弗吉尼亞的影子,或者與克力姆太太驚人地相似據說后者“外形結實,不太迷人”,“她有著一副男子般的身材,其外貌第一眼看上去不怎么有女人味兒”。而令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坡的所有女主角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并不具備她們的愛人所反復強調的陰柔之美,相反,她們共有的“高額頭”和嘴角略微扭曲的薄唇,都很容易拼湊成一個男子的相貌,這個男子便是愛倫·坡自己。許多認識他的人時常提起他那薄而敏銳的嘴唇,尤其是那特別飽滿的額頭。甚至那些女性人物的學術成就,也是坡所苦苦追求的文學夢想的曲折體現。需要提醒的是:自戀決非坡的母體固置變態的終點,實際上它還向著更加病態的形式發展,例如戀物(埃吉亞斯的“戀齒”就是典型例子)和戀尸表現這一主題的小說很多,例如《橢圓形畫像》(1842年)、《長方形的盒子》(1844年)等。性別錯位竟然達到這樣的極限,坡的作品堪稱變態心理學最生動的文學標本!
必須申明:我們并非試圖將坡創造的人物與他本身或是他生活中的親友一一等同起來。然而,理出一條他的個人情感經歷脈絡,與其筆下的種種愛情闡釋進行比較,確實有助于我們認識這些小說凸顯的3大問題。
首先,對于性愛的恐懼以及無法盡到婚姻和家長責任的內疚心態,都表明男性角色的無能。這也同時意味著,長期巋然不動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地位,正面臨著猛烈的震撼和巨大的挑戰。從弗洛伊德到拉康,都將男性的象征置于中心地位,藉以平衡他們各自的哲學理論體系。但是,坡的這些小說卻表明,這個“主義”實際已病入膏肓。
其次,正統的意識形態高度強調因果關系,然而坡的怪誕小說中卻遍布著無法解釋的謎團。這些謎團并非不可解讀,然而決不會只有一種解讀,這就誘發我們對傳統的理性思維模式提出質疑。男性社會看重線性的時間和邏輯思維,而坡的作品卻確實暗示著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也是可能的。遺憾的是,我們同時發現他筆下的所有男性敘述者都是異常謹慎的;對于自己隨后即將作出的看似合乎邏輯的敘述,他們其實都事先鋪設好了可以將之徹底推翻的各種線索。例如,他們都先強調自己不是“素以幻想豐富、性格暴躁著稱”的族人的后代,便是鴉片的俘虜;這些言詞其實意在表明所述故事的不可信。就此而言,這些小說的整體構思,倒是遵循因果律的,作者只是隱去了某些邏輯關節點而使讀者忽略它們而已。至于坡的故事中的女性,其實只是為了供男性觀察,為了供男性體驗自我陶醉之情而被創造出來的“他者”。坡在小說中故意剝奪她們的話語權,并用文字置她們于死地;即使復活,還是不讓她們逃脫死神之手。所以筆者又認為,坡的作品根本無意顛覆父權體系意識形態,恰恰相反,他依然是男權主義的忠實擁護者。
最后,這些小說將一些再也不容回避的問題推到我們面前:坡的男主人公們那種壓抑不安的心態背后,究竟躲藏著什么呢?那些沉默的女性形象的深切憂傷和失望背后,究竟又蘊含著什么呢?誠然,人物的個性因素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各自的命運,但是社會難道就不應該對此承擔責任嗎?正是由于社會對男性設置了極高的、令他們難以企及的期望值,才使坡筆下的男主人公們對于周遭一切無不驚恐萬分;正是由于社會為女性設定的標準線相當低下,所以那些智慧高超的女性,才無法獲得應有的尊嚴,直至被社會謀殺。“男性與女性都是性別的囚徒”[6]。被禁錮于邏各斯中心主義體系中的兩性關系,難道不是正在吶喊,要求人們重新調整既有的意識形態架構嗎?
[參考文獻]
[1]歐文·斯通.心靈的激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傳記小說:上[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188.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楊韶剛,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20-121.
[3]Kavin J Hay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56.
[4]J.Gerald Kennedy.A Historical Guide to Edgar Allan Po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39.
[5]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Mary Evans.Femin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Ⅱ Feminism and Modern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