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新時期社會形勢和市場的變化,要求高校必須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社會需要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以此為理念,不斷地對教學方案做出調整,以便培養出能夠滿足社會需求、能夠在社會上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漢語言文學專業
1.前言
從我國高校專業設置情況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個基礎性的文科專業,學科存在的歷史最為悠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培養學生人文社科素養的基礎學科。從事社科工作、文學創作的人員必須具備漢語言文學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隨著我國市場對應用性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側重于理論學習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與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建筑、機電、計算機等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明顯不能和社會的需求相吻合,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不僅僅是理論性強的研究性人才,更需要文字功底扎實、業務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和掌握新聞宣傳、法律合同制作、文案創作、廣告策劃等能力的應用性人才。面對這些新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積極創新,以便探索出更適合當今社會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1]。
2.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面對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實用型和復合型需求,仍然有不少高校采用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重理論和專業知識,輕實踐和綜合知識,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新需求,導致該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大部分學生從事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等問題的存在。例如,有些學校依然把教學重點放在專業理論上,使有關理論知識在文學理論、中國文學等課程中重復出現,而學生感興趣、社會需求性強的編輯技能、文秘編寫、公關實戰等等技能性和實踐性知識存在設置缺口,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社會需求錯位、人才培養缺乏實用性等問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限制了學生的某些實用技能的發展,使學生在社會實際工作中缺乏核心競爭力,面臨“學不致用”的尷尬局面。
2.2 培養理念存在偏差
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以培養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為自己的培養理念和教學理想,而學校也將此作為教學考核的工具和教學成功的重要標志。事實上,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已經脫離了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在這種培養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內容多是空洞無物、風花雪月,很難找到與當今社會的契合點,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2.3 教學模式落后
就實際教學模式來看,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沿襲了高中時代的教學模式,多以“滿堂灌”為主,對其他新的教學模式鮮見嘗試。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只是對教學內容的硬搬硬挪,在課件制作上存在投機心理,投入的精力明顯較少。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失去了其原有的趣味性,也使學生對這一專業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原本具有趣味性、知識性、應用性的一套科學在這樣的模式下成了學生眼中的負擔和任務,自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社會需求下,中文系專業應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完善的文科知識結構、全面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理論、深厚人文素養的高級現代人才,使學生既能夠勝任管理、領導、研究性工作,也可以從事出版編輯創作文秘策劃教師等技能性工作。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高校必須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工作原則,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應用型綜合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3. 1合理設置課程
合理設置課程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條件,也是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高校應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念,大膽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改革。
3.1.1 對傳統的基礎性課程進行整合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般開設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十多門專業課程,而各門課程基本都存在知識重復現象,而因此帶來的教師重復講授、學生重復學習問題會帶來的時間、精力或其他方面的耗費。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精簡,將有效避免這種耗費。例如,可以把不同課程相同知識點如文學概論和文學史課程中均出現過的“文學思潮”整合在一塊進行集中講授;在專業課程上增添一些如《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一些國外的專業相關理論課程。這些豐富的理論積淀,漢語言文學專業將走出只局限于本國文學的狹隘性和片面性。
3.1.2 將應用性課程引入教學規劃。
應用性課程的引入可以有效緩解大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的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不符問題,能夠實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其掌握更多實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高校可以嘗試按照學科類型將學科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進行增設。例如可增設以提高學生適應企事業單位秘書工作的能力為目的的編寫、文秘辦公禮儀系列;以增強學生適應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文案策劃、廣告、應用文編寫系列,以提高學生編輯能力為目的的報紙編輯、圖書編輯系列等等。如此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才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不斷熟悉編寫、制作、編輯、策劃和設計等多方面工作崗位極為需求的綜合性技能,從而獲得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與其他專業人才不同的核心競爭力。[3]。
3.1.3 豐富綜合素質課程的設置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包括科技藝術、政治經濟、外語、教育、哲學、歷史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高校應積極將這類課程納入選修范圍,使多種學科的知識實現交叉融合,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人文素養水平得到最大地提升。另外,還應對補充開設實踐教學的相關課程,將基礎性、專業性、綜合性實踐課程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擁有更為廣泛、綜合、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使其不至于因為理論知識單薄、片面、零散而被社會淘汰或不得已另擇他路。
3.2 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3.2.1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校方應積極為漢語言專業學生建立起一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尋找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并為其牽線搭橋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到相關崗位實習,在實際的崗位上鍛煉自己的編寫、制作、編輯、策劃、設計技能,使學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接軌,使學生按照崗位需求不斷打磨自己的編寫和口頭表達、計算機水平、辦事水平、人事處理等相關方面的能力,培養自己所缺少的,提升自己較差的,改變實際崗位所不能接受的缺點,總之應按著崗位的實際需求對自己進行不斷地提升和完善,以使學生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各種需求。
3.2.2 校方應積極建立實習基地。
學生的實習實踐是教學實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應用性、綜合性人才的必經途徑。高校應從學校和該專業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出發,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的實習基地,并和實習單位維持長期穩定的溝通,形成完善、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有序地開展實習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在使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和用人單位實現長期零距離接觸。在用人單位對其考察和了解的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長和特色更容易凸顯出來。對高校而言,通過學生實踐結果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能夠掌握社會對該類人才需求的最新動向,為高校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寶貴經驗和科學參考[4]。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文學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指導的能力,解決學生實踐方面遇到的問題。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教師的要求有綜合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豐富的專業理論及相關理論積淀,較強的教學能力。“雙師型”教師便符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要求。這類教師不僅僅指教師和技師形成“1+1”的態勢,而是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有機融合。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這類教師較少。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鍛造出高水平的“雙師”隊伍從而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為復合型、綜合型、實用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
3.4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在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實踐環節更加科學的基礎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還需要客觀、公正、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例如,教師除了通過考察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中國文化史等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評估學生以外,還可以通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包括編寫、表達在內的綜合業務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為人處世能力以及實踐崗位對學生能力是否肯定等等方面來全面評估一個學生是否達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