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國傳統城市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單一管理主體不適應城市管理的客觀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客觀上需要作為城市主體的各個社會層面共同參與。但是,在我國當前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居民作為城市的主人,僅僅作為被管理的對象,缺乏參與城市管理的手段與機會;社會中介組織發育不健全,無法發揮政府與居民溝通的橋梁作用。政府不得不作為唯一的管理主體,承擔著城市投資、規劃、建設、運行、服務、監管等整個管理流程的全部職能,統管著整個城市的人、物、件、時間、空間等多維事務。城市管理工作的多方參與性與當前單一管理主體之間的矛盾,導致政府承擔了過多的任務與責任,城市管理工作相當程度上在忙于“滅火”,造成管理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長遠性。
(二)重建設而輕管理。
傳統城市管理在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建設、輕管理。政府為了應對城市復雜的管理事務,往往在硬件建設上下功夫,希望以硬件建設替代管理來滿足城市居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消彌城市運行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從而導致城市硬件水平超過軟件管理,無法充分發揮硬件的作用,使得城市硬件投入效率低下,造成公共財政支出不足。
(三)管理機構職能交叉且責任不明。
城市管理是一個完整、復雜的運行體系,但是傳統的城市管理在體制上存在著機構設置復雜、部門分割、職能交叉、責任不清,規劃和建設、建設和管理、行業垂直管理和區(縣)屬地管理等環節上脫節,導致同樣一項管理職能分散在城市管理系統的各個部門,職能上有交叉又有空白,工作上相互依賴又相互牽制,經常出現“有事沒人管,有人管不了”的尷尬局面。
(四)管理方式粗放且管理對象不具體。
傳統城市管理主要依靠發文件、下通知、開會議、傳政令等行政方法,經濟、法律和宣傳教育等綜合方法運用不夠,導致城市管理方式粗放。城市管理的相關部門對于城市部件一般只是按照大項進行管理,沒有細化到具體種類。政府對于所轄城市部件的具體數量缺乏精確的掌握,對城市部件的增添和減少不能及時進行調查、統計和更新,致使具體數字含糊不清。
(五)信息獲取滯后且管理處置被動。
傳統城市管理在信息傳輸上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信息技術的運用嚴重滯后于管理的需要,造成大量問題處理遲滯,矛盾積壓。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體制和冗長的手工傳遞鏈條,又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衰減,使得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缺乏主動應對的能力,甚至經常陷入被動處置之中,加深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降低了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六)管理方式落后且服務意識不強。
在傳統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空間劃分過于籠統,專業城市管理部門要對全區域的城市管理負責,由于巡視和處置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巡視的游擊式管理方式,很容易被小商小販掌握規律,群眾反映強烈的游商屢禁不止,黑車屢打不絕即由此原因造成。傳統城市管理方式落后還體現在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在遇到重要會議、重要節日時,政府就要動員大量的居委會人員上街加強巡視,而平時卻又因其它工作而無暇顧及,表現為一種“保節日不保平時、保大街不保小巷、保領導不保群眾”的情況。落后的管理方式,也導致了服務意識的淡化,局限于就事論事,搞突擊式、運動式的管理,使問題屢禁不止。
(七)缺乏有效的監督考評機制。
傳統城市管理采用的是一種較原始、不科學、不定量的評價方法,主要表現為:
評價指標設計不嚴謹,定性指標多,定量指標少,沒有從區域、部門、崗位和各級責任主體等方面進行評價,缺乏群眾參與的外部評價和系統內各部門的橫向比較評價。監督評價機制的缺位,使一些城市管理部門和崗位成為難以受到監督的“權力邊緣地帶”。
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的可能性與必然性。
(一)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要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從工業化到現代化的過程。城市管理在伴隨著城市發展和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內容、規律和要求。
以北京市為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首都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恢復城市的正常運行,這一時期城市管理的內容主要是保證主要市政設施的正常使用和水、電、氣、熱的正常供應等,城市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操作;進入城市工業化發展階段后,為了解決市民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北京引進了農貿市場,鼓勵農民到城區販賣農副產品,城市管理除了延續上一時期的主要內容外,還要為農貿市場的發展創造條件,城市管理逐漸由手工操作向機械化轉變;到了城市現代化發展階段,由于立交橋、地下通道等過去沒有的城市部件大量涌現,造成了維修、更換任務的成倍增加,同時由于城市建設任務加重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施工擾民、私搭亂建等現象都成為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管理工作也引入了自動化、信息化等手段。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對城市管理的要求正在從滿足溫飽向方便、安全和促進生活質量提高的方向轉變。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信息的獲取量加大、民主意識的加強,群眾對生活效率和環境的期望值以及對社會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訴求,比過去都有明顯提高。
不斷滿足市民群眾的各類迫切需求,創新城市管理模式,解決城市管理中的各種復雜問題,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也是城市建設和發展規律的客觀需要。
(二)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具備了所需要的信息化條件基礎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管理中出現了諸如精細管理、扁平化管理、閉環管理等現代管理理念,這為城市管理理念的創新奠定了思想基礎。精細化管理理念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城市管理效率提高,閉環管理理念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城市管理監督評價體系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對比傳統的“行政命令”、“計劃調度”、“獨家經營”和以管理者為中心等傳統的城市管理理念,由于信息技術的引入,不論是體制設計,還是流程再造等方面,現代城市管理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全面加快,城市管理中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管理方式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信息化建設的程度越來越高,政府對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硬件購置的投資逐年增加,軟件、網絡、PDA等多種信息化手段紛紛面世,為城市管理的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作坊式”的管理手段和傳統的管理方式仍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造成城市管理工作中,先進的網絡設備和信息化平臺被閑置,落后的信息報送方法仍被大量采用。由此可見,對于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信息獲取滯后、管理責任不落實、管理方式粗放等諸多問題,如果僅從局部和個別問題來著手解決,具有很大難度。現代城市管理需要從總體考慮、整體解決,創建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體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