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設計經歷了以系統為中心、以資源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為導向的變遷,用戶獲取信息資源和服務越來越方便、快捷、全面和精準。圖書館中的計算服務也逐漸從信息化服務向數字化、智能化服務過渡。北京大學圖書館“送書到樓”服務項目,就是傳統流通借閱的服務創新,也是計算服務助力傳統業務的集成創新。計算服務在圖書館資源管理型、資源服務型、資源開發型、傳統在線服務等幾類傳統業務中,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從而推動傳統業務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 計算服務 高校圖書館 傳統業務 送書到樓 北京大學圖書館
1 引言
計算科學是應用高性能計算能力預言和了解實際世界物質運動或復雜現象演化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值模擬、高效計算機系統和應用軟件。早在2006年,我國就發布了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15年超前部署重大專項、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等內容, 以期在 2020 年前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加速發展計算科學,對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目標,促進我國國防建設,保障國家安全,提高我國經濟建設、國家重大工程、 基礎科學研究等尖端科技領域的核心支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1]。計算科學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領域之一,在石油勘探、氣象預報、航空航天、信息研究、生命科學、材料工程和基礎科學研究、行業的信息化、大數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既然本文講的是高校圖書館傳統業務的計算服務,那么我們有必要說清這里的計算服務(Computing Services)是什么含義。2019年,北京大學圖書館進行機構改革,原負責圖書館信息化工作的部門——信息化與數據中心,根據業務發展劃分為計算服務中心和數據資源服務中心。而計算服務中心的職責是以圖書館服務轉型為牽引,統籌推進圖書館信息化架構建設,改進和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研發、引進新一代信息資源管理系統、業務應用系統、融媒體服務系統和知識計算系統等信息系統,緊跟信息化前沿,建立健全在線圖書館和機器智能服務體系,為用戶學習、教學、科研活動和信息文化培育作出有效的融合及貢獻。簡單來講,是為圖書館提供基于不同計算技術與計算模式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計算服務是通過適當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搭配,采用適合的計算技術、計算模式的信息系統提供的信息化、數字化或智能化服務[2-3]。
2 高校圖書館的計算服務
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十五年周期定律”,即“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1965年前后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志,1980年前后的變革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志,1995年前后的變革則以互聯網的發展為標志,2010年前后發生了物聯網的變革[4]。每一次計算模式變革與計算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圖書館信息化的發展,也推動了作為圖書館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的快速發展、更新換代。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的發展,體現了不同時期國內高校圖書館中的計算服務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始對圖書館自動化技術與管理進行研究。90年代初,國內高校圖書館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開始自行研發或與IT公司合作研發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或是購買引進國內外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來完成對圖書館內部傳統業務中采、編、典、流的管理。這個階段所用的計算模式多采用大型機時代的終端-主機架構(T/S),同時還有適合較小規模應用的單主機模式。基于主機終端計算模式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就是當時計算服務能力與信息化水平的真實體現,服務對象主要是本館館員和入館的讀者,讀者可通過館內終端對書目數據進行檢索。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字圖書館業務的開展以及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重視讀者服務、協同辦公等需求的提出,各館逐步對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ILS)進行升級優化,這時期系統多采用分布式的客戶機-服務器架構(C/S)或瀏覽器-服務器架構(B/S)的計算模式。基于分布式計算模式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反映了當時圖書館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處于業務流程自動化、軟件化、線下業務線上化的初級階段。服務對象主要是來自互聯網、校園網或入館的讀者、本館館員、分館館員或是其他兄弟院校圖書館館員。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資源也快速增長,而傳統的ILS 是基于紙本資源設計的,無法勝任與數字資源整個業務流程相關的采集、加工、保存、發現及獲取等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ILS 系統缺乏全媒體資源管理、用戶統一認證、統計分析等功能,圖書館各個系統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互操作[5]。馬歇爾·布利汀(Marshal Breeding)在2012 年前后提出了圖書館服務平臺(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s,LSP) 的概念,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將會取代包括傳統的ILS系統、ERM系統、OpenURL開放的統一資源定位器和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等[6]。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開啟和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新一代的圖書館服務平臺應運而生,這種新平臺是采用瀏覽器-服務器架構(B/S)及云計算為核心的集中式共享計算模式,基于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或微服務架構。它的出現標志著圖書館計算服務水平在信息化發展進程中邁向數字化階段。
從上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發展歷程不難看出,盡管不同時期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采用的計算模式、運用的計算技術、信息技術不盡相同,系統設計的目標也經歷了以系統為中心、以資源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為導向的變遷,但是它一直都在支撐著圖書館各項傳統業務,是圖書館的神經中樞。隨著自動化系統的發展,用戶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越來越方便、快捷、全面、精準。綜上可以看出,圖書館中的計算服務也逐漸從提供信息化服務向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服務過渡。
推薦閱讀:貴州省圖書館職稱評審成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