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化素質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關于人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不動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是促進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人的文化知識素質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舉足輕重。所以,文化素質教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一項必要舉措,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致。文化素質修養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基,如果一個人連基本文化知識都沒有,也就談不上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文化素質教育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關于人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學制度,思想建設
借鑒文化素質教育“人本觀念”,樹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就是要大力發展以教育者為本,以教育者的個性發展為本,以全方位開發教育者潛力為本,和以大眾教育為本的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通過啟發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為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需要樹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確立受教育者主體性是教育取得實效性的關鍵。同時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個體多樣性。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不能單純依靠興趣自由發展,一定要通過專屬的個性教育去培養。
借鑒文化素質教育“情感教育觀”,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師生共情”的觀念。素質教育需要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要,尊重受教育者,愛護受教育者,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而情感教育正是根據這一理念,在素質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關心受教育者情感以及思想,培養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受教育者人格修養和道德素質,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共情是指人際場合中產生的為他人著想的能力,教育者要特別注意受教育者的情感動向,與受教育者產生共情,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以情感人,讓受教育者內心情感受到感動。
借鑒素質教育差異性理念,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觀念。差異性是文化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文化素質教育主張受教育者全面且個性發展,其主要依據是必須遵循重視受教育者的差異性。經實踐證明,樹立教育的差異性觀念,即“因材施教”,對于培養新時期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重要意義,這也是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多年來總結的成功經驗,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的學習與借鑒。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下,使人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但是,人各有異,人的思想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其產生來源于生活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生活環境使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思想觀念。教育者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想都能一致。
文化素質就是文化在某特定個體行為上體現出的穩定的品質。文化素質在充分呈現個體內在修養的同時,通過其行為展示其身心、精神等多方面的潛在能力,也是其知識與情感、能力、行為等綜合能力表達。文化素質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重視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培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有目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思想塑造品德,進而指導受教育者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去影響受教育者,使他們形成社會階級所需要的思想觀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要培養、轉化和塑造一個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創立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經驗以及人類社會的理論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的實踐素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
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聯系要點有三:第一,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極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受教育者應該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識,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遵守法紀的意識,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對人文和理工科學基本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成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種“育人”的教育,目的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具有相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五個方面。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本質是“通識教育”,是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界和整個社會的關系,與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培養人的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方式具有相似性。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為了教育學生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在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對學生的教育都不能依靠生搬硬套地傳授書本知識,而是需要以清感人,以理服人,讓學生感同身受,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二者都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將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要點有三:首先,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為突出。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思想道德素質作為核心影響著其他素質發展,文化素質雖然是基礎,但受到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其次,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各有側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內容是傳授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學生心中正確的政治方向,防范錯誤的意識形態與思想侵蝕。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側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最后,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別。文化素質教育主要途徑是通過潛在的意識引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分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活動為基礎進行政治素質、思想品質、心理健康以及其他養成教育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手段。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素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文化素質教育所涵蓋的知識面廣泛,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受教育者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談得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具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的根源和先導,它在無形中以文化的影響和熏陶達到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質教育也是一種持續性的、更為有效、更為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達到教育效果,更加深遠地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文化素質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積淀。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本質的體現,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的高低則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內涵,一個民族要想存在和發展,就必須對其成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單純依靠某項知識或技能的傳授,而需要采用綜合的教育模式。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其主導文化的繁榮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下存在和發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傳達的政治觀念要被社會成員認可,必須要在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前提。因此,文化素質教育將社會主導文化傳授給社會成員,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礎保障。
文化素質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包括了多學科的文化知識。文化素質教育中關于思想道德與理智情感的這些基本觀念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是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更高層次文化知識的根基。人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地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深化、創新,并將新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內在修養,從而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例如通過對國家歷史的講解,可以增進受教育者對本民族的了解,培養受教育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升華強烈的愛國熱情,這種情感教育恰好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有效方法。比起單一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情感教育更為直接、強烈,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積極地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