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備受各界關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03-2011年每兩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高校本科生畢業時工作單位落實率平均僅為70.7%。雖然高于專科畢業生平均落實率10個百分點,但從圖1的趨勢來看,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呈現下降趨勢,而專科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呈現上升趨勢,并在2011年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
關鍵詞: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市場需求,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
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當前經濟環境和高校擴招政策影響外,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脫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而言,這一影響尤為突出。因為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的畢業生到國家機關、科研單位工作的很少,出國留學和考研繼續深造的比例也較低,絕大部分畢業生流向當地中小企業、市、縣金融機構等,所以更加強調實際工作能力。結合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改善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圖1 2003—2011年高校本專科畢業生落實就業率
《統計學》作為一門財經類專業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如何將這門課程的實用性更好地發揮出來,幫助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則需要結合當前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能力需求,進行教學內容、方法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適時調整。筆者根據某地方院校財經類的4個本科專業(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2011-2013年的就業信息,分析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及其工作崗位特征,并進一步厘清用人單位對財經類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從而總結《統計學》課程教學應培養的能力,進而提出改進當前該課程教學內容、方法的措施。
一、地方院校財經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及市場需求能力特征
1.中小企業是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
從筆者所在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就業統計數據可知,2011-2013年統計的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共933名,其中706名畢業生進入到中小企業單位就業,占總就業人數的75.56%,進入金融機構的占15.86%,而讀研、公務員以及進入其他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數僅占8.58%。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畢業生主要是進入地方企業單位和金融機構,服務于地方經濟。
首先,由圖2可知,各專業學生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比例除金融學專業部分年份外,其他專業各年均在60%以上。雖然2013年各專業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但中小企業就業的比例依然占到50%以上,遠高于其他就業渠道。其次,近年來金融機構就業比例不斷上升,如圖3所示。這主要是銀行業縣鎮分支機構建立和業務拓展的需要造成的銀行擴招。
圖2 2011-2013年各專業中小企業就業比例
圖3 2011-2013年各專業金融機構就業比例
2.地方院校財經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崗位以市場拓展的相關崗位為主
由上,地方院校財經類各專業本科畢業生大部分都是進入中小企業,而進入此類企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銷售代表、業務員或會計等工作。根據調查的數據,2011-2013年從事這些崗位工作的畢業生占到進入中小企業總畢業生人數的92.4%,其中從事市場拓展相關工作的銷售代表或業務員崗位占56.1%。另外,金融機構作為吸納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的第二大渠道,其提供給畢業生的崗位主要是投資理財顧問、銀行卡業務營銷員、銀行縣鎮支行大堂經理或柜員。除柜員外,其他幾個與市場業務拓展相關的崗位占到進入金融機構畢業生的69%。從歷年的情況來看,2011-2013年從事與市場拓展相關的銷售代表或業務員、投資理財顧問、銀行卡業務營銷員、銀行大堂經理崗位工作的畢業生占總畢業生的比例分別為:63.3%、62.2%、63.6%。可見,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以市場拓展的相關崗位為主,占畢業生人數的一半以上。此外,從事其他工作的畢業生中平均每年有26%左右從事會計崗位工作。
3.地方院校財經類本科畢業生的市場需求能力特征
上面的調查分析顯示,地方院校財經類畢業生主要就業渠道是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具體講,在中小企業主要從事業務員、銷售代表、會計工作,在金融機構主要從事金融產品銷售和銀行大堂服務工作。表1是按照歷年招聘信息整理的相關崗位能力要求。
表1 畢業生就業崗位能力要求
崗位 崗位職責 工作技能 基礎能力
銷售代表、業務員 收集、分析區域市場信息、撰寫分析報告;策劃、執行區域內銷售活動 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動態的識別能力;市場調研、分析能力;分析報告撰寫能力 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基本文本編寫能力
銀行卡業務營銷員 制定、落實銀行卡業務市場營銷計劃;協助相關主管領導完成對持卡客戶群的調查、統計、分析,進行持卡客戶的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定位 金融學相關知識;基本市場營銷知識和技能;市場調查、統計、分析能力;分析報告撰寫能力 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基本文本編寫能力
投資理財顧問 能洞察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對各行業的影響;能進行股票市場分析 宏觀經濟分析能力;股票市場分析能力 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基本文本編寫能力
大堂經理 網點服務管理;識別、迎送客戶;業務咨詢及產品推介;低柜服務及調解爭議;收集信息定期報告 具備銀行相關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業務流程;歸納分析市場信息的能力 較強的親和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細心又有耐心;處理應急事件及調解矛盾的能力
會計 記賬、復賬;進行年度財務決算;預測公司成本費用、編制財務收支計劃;進行財務數據分析,撰寫財務分析報告 財務、會計相關專業知識;財務數據整理、分析能力;分析報告撰寫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編寫能力
可見,地方院校財經類本科畢業生不論是在中小企業從事業務員、銷售代表、會計工作,還是在金融機構從事相關金融產品銷售、投資理財服務、銀行大堂工作,除了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和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同時具有撰寫分析報告的能力。
二、《統計學》培養能力與實際需求能力的矛盾
以上分析表明,數據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報告撰寫能力是用人單位要求大部分財經類本科畢業生必須具備的能力,而《統計學》課程正是以培養學生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能力為主要目的。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市場對本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定位已經從研究型人才轉變為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很多的課程教學改革進展緩慢,跟不上實際需求的變化,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能力不相符。《統計學》課程教學亦存在類似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理論教學的重點不符合實際需要
根據實際工作中需要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能力,《統計學》理論教學重點應該落腳在統計調查的方法和具體實施、統計數據整理的步驟及操作方法、統計數據分析的相關方法及實際應用上。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三部分內容教學均存在不能滿足實際能力需要的地方。
首先,統計調查部分主要是概述性介紹各種統計調查的方法、優缺點,沒有重點突出市場調研過程中常用的問卷調查、電話調查和訪談等調查方式。主流教材中有些僅僅對問卷設計方面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缺乏對這些調查的策劃、實施過程的全面介紹,而另外一些教材則對這方面的內容一帶而過。顯然,任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很難突出這方面的教學和訓練。而對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本科畢業生來說,利用這些方法進行市場調查以了解市場特征,從而采用有針對性的市場拓展策略卻常常是很多工作崗位中所需要的。
其次,統計數據整理部分的教學內容則是以分組和數據的圖、表展示方法為主,而對市場調研中很重要的調查問卷的數據整理,特別是不同題目的交叉整理鮮有涉及,導致學生在市場調研過程中靈活運用數據、深入分析的能力積累不夠。這將成為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相關工作中進行市場開拓時的一個障礙,影響其工作的推進和效果。
最后,統計數據分析部分涉及到比較多的分析方法,有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統計指數等。當前,很多主流教材在這一部分內容上仍以方法原理、理論及公式推導的介紹為主,而對方法的使用條件、方法應用的操作步驟、具體案例介紹較少或者三言兩語帶過。這就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重推導、輕操作,重理論、輕應用,由于數學推導較多,學生學完之后普遍覺得比較枯燥、晦澀難懂,不僅理論上理解得半生不熟,而且也不會應用。對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大部分本科畢業生而言,具備實際應用能力比理論研究能力更重要,對他們未來的工作更有作用。但上述教學重點的偏差卻抑制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2.實踐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統計學》課程經過歷年的改革,已逐步將實踐能力的培養擺到重要位置。當前,財經類本科相關專業開設的《統計學》課程都新增了實踐學時,一般是8-14學時。實踐學時設置的本意是培養、鍛煉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的限制等原因,有些實踐學時被用于理論教學,即便按教學計劃開展,也是以在機房上機練習Excel、SPSS等相關軟件操作為主。不可否認,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學生運用軟件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但實際工作中,很多崗位還需要學生具備策劃、執行市場調查的能力、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這些實踐能力的培養被當前很多高校的《統計學》教學遺憾地“遺漏”或“忽略”了。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統計學》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使地方高校財經類專業本科畢業生能更好地滿足市場用人需求,盡可能做到學校培養與市場需求能力的無縫鏈接,針對以上《統計學》課程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按照崗位的能力需求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及重點
按照當前主要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畢業生需要具備市場調研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的重點應該圍繞市場調研展開,對市場調研的方法及其展開步驟、調研數據的整理方法、分析方法的使用進行重點講解,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奠定基礎。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課程教學內容還應及時進行調整。比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同功能的網絡平臺吸引了各行各業和普通老百姓的關注和參與,也給平臺造就了海量的數據資料,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面臨一個大數據時代。對企業來說,用好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企業制定出更精準的決策,迎來發展的春天,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但如何用好這些數據資料,則將成為需要應對解決的重要課題和挑戰。可以預期,未來掌握和精通數據分類整理、挖掘的人才會大受市場青睞。那么,《統計學》課程教學內容應該適時向大量數據分類整理方法等方面傾斜,而弱化推斷統計方法的相關內容。
2.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鑒于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本科畢業生主要流向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上述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所以實踐能力培養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目標,也是各課程教學的重點。而《統計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配合,缺一不可。其中,理論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方法的基本原理、應用條件、應用步驟的講解上,同時配合實際應用案例,以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為最終目的,弱化方法中涉及的指標計算公式的推導和記憶。與此同時,實踐教學應該配合理論教學的進度,著重進行相關方法的實際案例分析訓練,以加深學生對該方法的理解,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此類教學模式在實際推廣中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教學案例和實踐案例的缺乏。當前,大部分教材沒有教學案例或者教學案例體系不夠完善,實踐教學也主要是以上機操作指導為主,實際案例分析的選題或素材較少。這就要求位居教學一線的《統計學》課程教師收集、整理現有案例,補充、更新、完善教學案例體系,并形成部分實踐訓練推薦選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參考選題與自由選題相結合,利用學生的自由選題進行篩選,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案例和實訓推薦選題,使案例庫和選題能夠根據實際經濟發展不斷更新。二是實踐教學課時較少,當前一般是8-14學時,既要進行軟件操作練習又要進行實際案例分析,學時一般難以滿足培養要求。這也是導致當前實踐教學主要是進行軟件操作訓練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自己都有電腦;同時,大部分學校也有開放的機房,便可以將軟件操作練習留給學生在課后完成,而將寶貴的實踐教學學時分配用于進行實際案例的分析、討論與指導。
參考文獻:
[1]岳昌君.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
[2]趙艷霞.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8(8).
[3]郇紅艷.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探討[J].科技信息,2010(34).
[4]張蕙.財經類非統計專業統計學課程改革淺探[J].統計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