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從社會層面上講,農村婦女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經濟獨立意識的婦女能夠積極地投入到生產生活中,從而成為鄉村建設當中的另一股有力的推動力量。農村婦女現代意識的培養過程也是增強農村婦女發展能力的過程,只有實現人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發展。同時,具備了現代意識的農村婦女在維護家庭的和諧穩定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農村婦女;現代意識;培養途徑;自強自立
培養農村婦女的現代意識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個人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筆者長期從事婦女工作,具體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幫助農村女性樹立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生存意識。
一、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開展多種技能培訓
根據2000年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看,我國農村女性文盲人口已占農村女性總人口的16.89%,教育是農村婦女素質優化的最重要的途徑,必須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關注弱勢群體的女性教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開展形式不同的教育。對于學齡階段的女性,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未雨綢繆,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將這項政策落到實處。否則先期的教育不足會導致后期能力發展的缺陷,基礎教育可以提高最廣大農村婦女群眾的文化素質,這有利于其現代經濟、政治、文化意識的樹立。對于農村已婚女性,根據當地的產業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能培訓,掌握農業或手工業的一技之長。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規模龐大的女女流動人口的形成。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當前全國女性流動人口數量已達到7385萬人,占據全國流動人口的半壁江山。女性流動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千千萬萬的男性流動人口一樣,離開家鄉,告別故土,融入到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大潮中去。鑒于此經濟現狀,我們必須打破行業性別歧視,為農村婦女提供廣闊的就業渠道和就業機會,讓廣大農村婦女參與到市場競爭的大潮中去。對于勞動力富庶的地區,在進行專門的培訓之后,可以組織農村婦女進入當地城鎮從事一些餐飲、服務、加工之類的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為增加農村婦女的經濟收入提供機會,使農村女性在經濟上擁有獨立地位,增強其經濟自主能力。同時獲取接觸城市開放文化的機會,開闊視野。對農村婦女自身而言,不僅要配合基礎教育,同時要有意識地尋找各種渠道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例如通過電視農業頻道聽取一些農業致富“經”。
二、落實法律法規,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
土地是農村婦女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但是據全國婦聯對30個省市202個縣市區1212個村的抽樣調查顯示,在沒有土地的人群中,婦女占了七成,有26.3%的婦女從來沒有分到過土地,有43.8%的婦女因為結婚而失去土地,有0.7%的婦女在離婚后失去了土地。作為農村婦女最主要的生存財富和保障的土地,一旦失去,婦女的經濟狀況會急劇惡化。據不完全統計,大約80%的農村離婚婦女離婚回娘家后,沒有土地可以承包,她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只得依附于他人。她們在經受精神痛苦的同時,生活處境不盡人意。《婚姻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也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切實落實這些法律規定,保障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可以為農村婦女的經濟地位提供堅實基礎。只有在基本生存問題解決的情況下,才有利于樹立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的意識。
三、發展經濟,政策協助以轉變生育觀念
生育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具有不平衡性,有研究者在對深圳流動人口生育觀念進行探討的過程中發現:流動后農村流動人口的期望子女數減少,生育數量偏好與城鎮戶籍人口無顯著差異;理想子女性別偏好觀念有所弱化,但仍強于城鎮戶籍人口;農村流動人口初育年齡推遲,初育間隔縮短,一胎與二胎生育間隔延長。生育觀念的轉變首先在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持,經濟發展產生較高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人們開始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擴大與外部世界接觸的范圍和機會,引發農村婦女生育觀念的更新。地方政府有必要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獎勵政策,在物質上促進農村婦女少生優育意識的培養。例如,鄉村政府設立專門獎勵資金,面向本地區考取大學等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村民,以期鼓勵農村婦女生育觀念由注重數量及性別向注重質量的轉變。
總之,農村婦女的現代意識關乎其社會地位,具有較強現代意識的農村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具有較大的主動權,現代意識成為其爭取地位的內在推動力。培養農村婦女的現代意識是為了緩解我國的“三農”問題,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培養農村婦女的現代意識,可以使其打破傳統閉塞觀念的限制,從喪失自我走向尋找自我,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教育就業等資源,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發揚當代女性的時代精神,實現自我,推動我國農村社會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