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會計信息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文章發表在《教育研究》上,是畢業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會計信息,信息失真,文化根源,治理對策
會計信息是否失真。是評價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工作質量與可靠程度的重要標準。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一致產生的信息虛假,即財務報告反映的情況與原始憑證(包括依據原始憑證所作的進一步處理)不符。
會計作為一項以提供會計信息為基本職能的管理活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確定的會計核算目標:“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而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則是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必須滿足真實、相關、及時、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實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自1993年我國進行會計改革,借鑒西方先進的會計制度,實現與世界慣例相接軌以來,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成為急待解決的難題。
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3]這就是說,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社會的人的思想觀念,而人的行為又是一定思想觀念的表現。因此,通過了解和認識人的思想觀念上的根源,我們就能夠找到支配人的各種社會行為的思想基礎,找到改變人的傳統思想觀念的途徑,并最終改變人的行為方式,使之符合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中國會計人員作為中國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其思想觀念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而打下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對會計人員的思維方式、處世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思維方式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根本出發點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論語》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4]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說明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人是高于其他一切的。正是這種觀念決定了中國人思考問題喜歡從人本身這個角度來進行,先了解和認識自己,然后再做其他事,這是一種內省式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要求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必須是全方位的,包括自己的身體狀況、思想狀況、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狀況、社會關系狀況等等。因此,當一個中國人被要求做一件事或要求別人做一件事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把這件事做好,而是考慮這件事做了以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對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產生了中國人所特有的“關系哲學”思維方式。我對你投之以桃,你必對我報之以李,彼此心照不宣。大家這樣有來有往,一種復雜的中國式的人際關系就產生了。這種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
作為中國的會計人員也很難脫俗。當一名會計人員去審核一家公司的年度報告時,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把這項工作如何做好,而是會想如果認真檢查會有什么后果,馬虎過去又有什么好處。而對于被檢查方來說,自己拿出的虛假會計信息如果得到確認的話,不僅小集體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護,而且“數字出官”,領導還可以得到獎勵和提拔。所以被檢查方往往不擇手段以蒙混過關。而對于檢察方的會計師來說,按原則辦事,必然會違背“有來有往,來而不往非禮也”的
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認識自我的有限性。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觀察、了解別人的反應來獲得的,這意味著需要很多的時間。因此要真正正確認識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思想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商業因素的增強,使許多中國人在思想上又多了一層浮躁之氣。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很大,這種思想的存在使許多人對自己的認識偏差很大,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社會經濟管理體制處于過渡時期拼命鉆空子、撈好處,結果往往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處世方式的影響。
中國人處世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庸”,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5]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夫唯不爭,故無憂。”[6]首先保證自己不得罪人,自然也不怕別人得罪自己。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工具就是“禮”。所謂“禮之用,和為貴。”[7]通過實行“禮”來達到“和”的目的。這種“和”決不是信仰與追求上的團結的“和”,而是基于保護個人利益之上的“一團和氣”。
(三)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行為方式的影響。
中國有1200多萬會計人員,在多大程度上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不得而知。但在實際工作中,不肯積極學習業務,干工作馬虎應付,審查有關會計帳務時馬虎從事,對出現的錯誤知情不報,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單位領導做假帳行為也睜只眼、閉只眼等不正?,F象的出現雖說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肯定與有關會計人員的思想觀念中存在著上述模糊觀念有關。這個問題如不解決,它的危害將是長遠的和潛移默化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要解決好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從文化層面上講,可采用以下對策:
(一)要重視文化分析的重要性。在看到傳統文化弊端的同時,也要看到傳統文化中很多積極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在講究包容的同時,也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講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骨氣;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際原則;講一生正氣、兩袖清風的為人原則;這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大力發揚的。只要我們能一分為二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把這個過程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我們的文化必然能夠引導我們的思想向好的方面發展。
(二)加強法制建設,要法治不要人治。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源決定了中國的社會管理總是人治。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根本的出路就是法治,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為推進法制建設,中共十五大已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順應這個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會計法規立法工作,不斷完善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使各項會計工作有法可依。
教育核心期刊發表:《教育研究》雜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綜合性教育理論學術刊物,創刊于1979年。創刊30年來,《教育研究》雜志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作為教育理論權威期刊,《教育研究》雜志始終關注教育理論的前沿問題,引領開展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探討。權威性高、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實用性強,長期保持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總類第一等多項榮譽,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廣泛的學術影響,因而成為我國歷次重大教育改革問題研究的主要平臺。在教育界思想解放中發揮了先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