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從產業集群角度研究北京制造業問題,目的在于衡量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并針對其對北京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進行評價,這對提升北京制造業的競爭力,促進北京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國內目前的研究尚沒有涉及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定量研究以及其與北京區域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等問題。
關鍵詞: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區域經濟
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產業發展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地緣現象,是指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產業集群是經濟活動的一種空間集聚現象,它包含了某一產業從投入到產出以致流通的各種相關行為主體的完備的經濟組織系統。在歐美,比較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有美國硅谷的微電子技術集群,德國的汽車零部件制造集群等。在我國,也有像義烏的小商品集群、溫州鞋業集群、青島家電電子產業集群等成功的典范。自20世紀90年代邁克爾•波特和保羅•克魯格曼推出頗具影響的研究成果后,產業集群已引發了學者們研究的熱潮。
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特點
北京制造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機械、電子、汽車、化工、建材、冶金、醫藥、紡織和食品等27種行業大類、421種行業小類的制造業總體??傮w來說,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主要特點在于:
以園區為載體。典型的有中關村科技園產業帶,2003年涵蓋的企業達12031個,從業人員達48.9萬人,其下屬的七個科技園區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如豐臺園的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占園區經濟總量的31.7,生物醫藥產業占園區經濟總量的17。
市場集中程度較高。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依托,尤其是優勢產業,市場集中程度較高。以現代制造業為例,由于其行業門檻較高,導致市場結構較為集中。如京儀控股,其產品的市場份額達到50左右。
產品附加值較高。由于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智力優勢,使其在產品研發、技術含量上相對于國內其他區域都略勝一籌,例如北京的微電子產業集群,由于其研發能力較高,因此占據了整個產業鏈的高端位置,產品附加值較高。
缺乏發達的區域產業體系。目前北京制造業在環渤海經濟區的區域集群程度不足,競爭力優勢未能充分顯現。在環渤海經濟區中,北京、天津相對較為孤立,整個產業鏈存在優化的必要。
北京與上海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比較
北京和上海分別作為環渤海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具有相同的區域經濟地位。作為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兩個城市,北京與上海都將現代制造業的發展作為未來規劃的重點。因此,比較北京和上海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特點,有利于進一步認識北京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形勢,以更好的促進其發展。
上海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大的城市密集帶——長江三角洲的前緣,其制造業基礎相當雄厚。目前,上海已形成了電子信息、鋼鐵、石化、汽車、裝備制造業和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的集群式發展主要以園區為載體,給上海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
以上海汽車工業為例,上海汽車工業已占據汽車產業鏈的高端位置,成為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制造業和關鍵零部件制造業中心和研發中心,其競爭優勢不言而喻;同時上海的紡織、生物醫藥、微電子等行業的集群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此外,上海地區業已形成了部分特色產業發展基地,如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重點建設機械加工、輸配電設備、中草藥生產基地和上?;瘜W工業區的配套基地;康橋工業區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產、新型建筑材料和紡織業等。
與上海制造業產業集群相比,北京最明顯的劣勢在于未形成發達的產業區域體系。北京在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同時,未能充分帶動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以至于生產制造、協作配套環節相對較為薄弱。與長江三角洲區域的上海、無錫、蘇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產業集群帶相比,北京所處的環渤海區的產業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體現北京的競爭力優勢。
以微電子產業為例,上海、無錫、蘇州等地的微電子產業集群帶已經形成了價值鏈的區域分工,呈現了規模經濟效應、協同創新效應等集群效應。而且,這種集群使得上海不斷吸收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關鍵及優勢資源,使其越來越居于產業鏈分工的頂端,成為制造業關鍵技術、人才、資金的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