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較為充分地改觀中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低的現狀,完善城市體系結構,消除特大城市直接面對中等城市甚至小城市的窘境,避免相互脫節現象發生。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面向城市、農村兩個領域。上聯城市,下靠農村,是城鄉之間的紐帶,作為“鄉村之首”它是村鄉區域經濟的“發展極”和“增長點”
關鍵詞:中部崛起,中小企業,湖北
我國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為中部地區各省規劃經濟藍圖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著名經濟學家鄒恒甫說:“中部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增長極,它的崛起不僅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國家戰略,更是中國能否真正實現復興的關鍵所在。”面對當前中部崛起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托中小企業是實現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業發展是實現中部崛起的決定性因素
從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人均GDP來看,1999年湖北人均GDP為6514元人民幣,低于全國人均水平的6534元,而浙江、山東兩省的人均GDP分別為12037和8673元,分別是湖北的1.85倍和1.33倍。2003年,湖北省人均GDP排名再次從1999年的全國12位降到第13位。
與此同時,從中小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來看,2001年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各省的中小企業總產值分別是8365億元、7567億元、6181億元、4629億元,分別是湖北的4.95倍、4.41倍、3.66倍和2.74倍。
通過比較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中小企業的發展與地區的發展是成正比例的。廣東、江蘇等沿海發達省份的中小企業發展如火如荼,如“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而中部中小企業則表現出品牌少,特色少,科技含量低,經營水平低的弱勢。所以東西部的差距有多大,東西部中小企業的差距就有多大。
中小企業發展是中部崛起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成為中部地區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日益成為推動中部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業是企業大軍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是競爭力實體因素的源泉,中小企業是中部崛起的主要載體。
依托中小企業是實現中部崛起的現實選擇
三農問題
中部地區處于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著名的“糧倉”或“魚米之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肩負著全國大部分地區“吃飯”的重任。挑著“吃飯”重擔的中部地區“三農”問題尤為嚴重。以至于有人說,解決了中部“三農”問題就實現了中部崛起,而“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解決農民收入低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擴寬農民勞動力就業空間。
中小企業對于解決這一歷史性難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小企業具有量大面廣、企業組織結構靈活、進入和退出壁壘較低、可塑性強等特點,這決定了各國吸納就業主要依靠中小企業的格局。我國的情況也是這樣,根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在1000萬下崗職工中,找到工作的有600萬人,其中有330萬人在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中就業。
工業化、城市化問題
如果說農業是生存的基礎,工業就是發展的基礎,中部崛起的核心是工業化,工業化是中部崛起的產業支撐,工業化是貫穿中部崛起的一條主線。
對于城市而言,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而就中部六省情況來看,除山西工業化水平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外,其它五省均低于該水平。另一方面,與工業化相輔相成的城市化也是中部崛起的瓶頸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認為,新世紀的中國面臨三大挑戰,城市化進程居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說,城市化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同樣,城市化的成功也就是地區的成功,城市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先進與落后的重要標尺,所以,城市化水平低也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