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電動晾衣機系列產品開發設計全流程中設計所扮演角色與設計價值構建的實踐過程為例,探索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設計參與并發揮價值的路徑與方法。配合典型設計實踐案例,分別從設計介入企業戰略與產品決策、設計合作機制、產品規劃與定義、產品開發設計實踐這四個方面對設計助推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相關路徑進行總結歸納。以家庭陽臺場景為切入點,通過產品規劃與定義、細分用戶市場、功能整合、產品品牌造型基因塑造等方式設計了一系列電動晾衣機產品,幫助合作企業升級轉型,并在商業市場領域得到一定驗證。圍繞產品開發流程多環節發揮設計價值,通過塑造系列有創新與競爭力的產品進而逐步塑造品牌是設計助推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重要路徑之一。
關鍵詞:電動晾衣機 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設計價值 品牌塑造 整合創新設計
引言
近些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低成本優勢已發生轉變,勞動力、資源、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均呈全面上升趨勢,我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所依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消失",這種現象在中小制造型企業體現得尤為明顯。同時,傳統制造業升級轉型又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設計作為重要創新驅動力理應介入這一過程并主動發揮積極作用。中小微制造型企業,擁有一定制造能力與經驗,也有相應供應鏈資源積累,但對用戶日益變化的新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產品自主創新力與品牌運營能力薄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處于被動地位。筆者結合自身團隊與浙江一家典型中小制造型企業在產品設計研發、品牌塑造上的多年緊密合作作為設計實踐案例,試圖探尋設計如何介入傳統中小制造型企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協同創新并發揮積極作用。
一、中小企業轉型需求下電動晾衣機產品的緣起
委托方前身是一家外貿導向型的傳統中小制造型企業,主要生產銷售面向歐美市場的戶外自動遮陽棚等相關產品,但國際制造業分工格局的轉變以及出口需求的降低加劇了制造業的競爭[2],自2015年起,筆者及其團隊為其開始定位針對國內市場的新品以謀求出口轉內銷的轉型。最初,筆者和委托方在洞察市場與用戶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大部分家庭的住房空間以戶型結構愈趨標準化的商品房公寓為主,主要功能空間包含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陽臺五大剛需必備場景,除陽臺場景外的其他四大場景均有家電巨頭布局,且有較豐富和成熟化的產品群,新品突圍的難度不小。而陽臺場景承載著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晾衣行為習慣,鑒于委托方前期在國外陽臺、露臺等空間的產品探索與經驗,較自然地將目標切入到了國內住戶的居家陽臺場景,而電動晾衣機這個當時較新的品類成為了我們重點突破的載體。
二、設計介入企業轉型實踐
設計思維作為一種溯因邏輯[3]近年來在國內外產業界和學術界均產生了重要影響,也不斷被運用于實踐,國內童慧明教授提出了“設計驅動型品牌”的新概念,并將其解釋為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思維,并用這種設計思維去驅動品牌的所有商業活動”1。約翰.赫斯科特教授在其著作《設計與價值創造》中闡述了設計與設計師在企業商業實踐過程中的價值,并強調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應用并滿足差異化的期望,設計師在企業商業實踐過程中可以分別從執行者、區分者、整合者、戰略家四個維度發揮積極作用,這四個維度是設計師的重要能力也為企業內部的商業策略創新提供了四種備選方案[5]圖1)。筆者與委托企業的合作過程類似在構建這種“設計驅動型品牌”,以及在實踐立場驗證設計師介入傳統中小制造型企業轉型,并在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商業策略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先有合作機制后有產品
過往的設計公司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主動權缺失的情況,一方面原因在于設計公司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在整個產品研發創新鏈中的參與度與完成度不高,另一方面在于合作與配合機制上的模糊與缺失,造成合作中后期,因產品研發環節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彼此產生芥蒂。在實際合作過程中,設計方需要與企業其他部門,包括財務供應鏈、研發、市場營銷和銷售等全面協力6,因此如何在合作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配合、容錯和決策機制成為了設計方與委托方需要共同探索的重點,這將成為設計方與委托方間超越單純項目合作,建立長期信任與合作提供可能。筆者與委托方也是基于此,在前期大量溝通反饋形成合作機制后,才有了后續一些列產品研發工作的展開,這個過程中需要彼此的信任與認可,需要委托方頂層價值觀與視野的匹配,更需要設計方主動轉變,在機制與溝通環節保有共贏思維與長遠意識。
(二)產品規劃與定義
設計方介入企業產品研發創新階段的不同也會造成價值角色理解的較大差異,產品規劃與定義就是整個產品研發流程中極具價值的一環,其本質是在動態的市場和公司環境下做出明確的新產品決策,是企業基于全局性和未來性等多方面考慮而實施的策略[7]。對中小企業來講,很少有基于技術突破的引領創新,大量是整合應用式創新,這種方式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商業領域卻有著較強的實用性效果。這種方式是市場機遇、用戶需求、制造成本與周期、供應鏈資源、銷售渠道的綜合考量與平衡,并在產品規劃與定義中集中體現。設計師群體容易從用戶需求、功能等微觀角度提出創新方案,然而站在企業視角綜合考量現有資源與企業發展戰略,往往更加決定產品后期落地性與實效性。筆者與團隊在與委托方深入過程中,在充分理解企業發展戰略與愿景的基礎上,進行了產品線梳理規劃、用戶需求細分與功能定義、產品PI構建、賣點提煉等重要產品規劃與定義工作,這些工作對后續的產品研發與落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產品研發中的溝通與決策
國內大量中小型企業日常面對的基本上都屬于產品創新層級的問題,不論是突破性產品創新還是漸進性產品改良,對于企業發展都起著顯著性作用8。而產品研發中的溝通成本是較大的隱性成本,如何在過程中“翻譯”彼此聽得懂的訴求語言與設計理念,平衡各方利益成了不可忽視的一環。同時,流程中的眾多問題都牽涉到決策,在制造導向的企業工程約等于研發的現狀下,如何在具備制造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溝通和決策成為了關鍵,同時企業老板對設計研發有一定認知與重視,往往在溝通與決策環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意大利學者Verganti提出了設計驅動創新理論,并指出在技術與設計耦合型企業中,技術與設計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兩者處于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9]。筆者比較慶幸的是委托方的老板從一開始就將設計創新與技術工程創新放在平等重要地位,也主動參與到產品研發環節中的重要溝通討論與決策過程中,平衡與妥善處理分歧,使研發過程在正常的迂回曲折中前進。
推薦閱讀:電動自行車機械類期刊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