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看當前中原經濟的發展是如何帶動高等職業教學管理的新發展方向,當前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該怎么處理及讓問題轉變成對教學發展的一種動力,促進更強的教學管理模式的同時也要清楚的指導職業教學管理都該怎么做菜是對經濟的一種幫助?!逗幽辖逃?的內容有職成教新聞、 研究與探討、校長論壇、職成論壇、教學研究、學校管理與教學管理、班級管理、名校采風、職成教名人、成人培訓、調查與思考、就業動態、升學指導、走向職場、成才之路、培訓課堂、校園文化等。
摘要: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區域布局上應該積極適應中原經濟區“一極兩圈三層”的空間開發格局,目前作為區域副中心城市的洛陽!隴海發展軸兩端的三門峽和商丘!沿京廣通道的鶴壁和漯河!連接周邊各省的濮陽和濟源都需要實現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洛陽應在當前基礎上繼續增加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數量,商丘應在現有基礎上建立一所省內知名大學,三門峽!鶴壁!漯河!濮陽!濟源則應實現本科院校零的突破或增加高職院校的數量,以適應其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區域布局中的地位而要實現以上目標,河南應該一方面鼓勵地級中心城市辦大學,調動所有地級中心城市舉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則鼓勵一些公辦院校在本地或者到異地組建二級學院,如洛陽的三所本科院校都具備組建二級學院的資質,而濟源與黃河科技學院共建黃河科技學院濟源校區也為其他城市和高校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等教學,中原經濟
河南省高等教育應建立起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的合作機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第一,河南省主導成立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協調指導機構,在高等教育與區域良性互動關系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二,積極創新高等教育區域合作模式。河南省高等教育可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構建由政府提供決策、規劃資金等,高校從事教學研究、社會服務,企業提供資金、場所的合作模式。政府、高校、企業三者在不同維度上發揮自身主體價值和作用。第三,建設河南省高等教育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區域有效載體。河南省高等教育要根據自身和周邊區域高等教育的特點,設立教育制度設計、機制創新、專業課程設置、學歷學分互認和師生交流等專門項目作為區域高等教育實施載體,實現河南省高等教育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第四,豐富河南省高等教育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內容。河南省高等教育與周邊區域高等教育可以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研合作等方式,在人才培養、師資交流、硬件共享、交流合作、聯合申報課題、聯合攻關、聯辦學術會議等方面積極展開合作,以此為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和技術支持。
一、高職教育的現狀
當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跨入到大眾化階段,但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和其他省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差距極大地限制了其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作用。
(一) 辦學規模與質量不同步
河南省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雖然差距正在縮小,但弱勢地位仍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其弱勢表現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需要創新,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需要調整、教學形式和方法需要更新、就業觀念、就業環境和就業政策也需要進一步改善。河南省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總體水平在全國居于較低位次,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是該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優先發展教育中部崛起,河南振興離不開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其興起和發展不是孤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改革創新密不可分,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 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2011 年 9 月 29 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原經濟區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面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現狀,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的職業教育,高職教育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堅持重質量、重內涵,增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優化專業結構、創新辦學模式,實現高職教育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才能更好的滿足新形式下經濟發展方式變化的要求,從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河南省高校的政府財政撥款沒有與同期的高校擴招規模形成穩定的投入比例,政府每年增加教育經費支出的速度常落后于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表明河南省高等學校在校生人均經費支出的政策制定滯后于高校實際發展的需要。2010年,河南省高等學校在校生278.9萬人,比湖南、湖北兩省之和還多,如果每個學生增加1 000元的經費投入,總數就是280億元。河南省的財力有限,承擔數額巨大的經費投入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三) 河南省高校中缺乏名校強校,這與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2010年河南省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5%,經濟總量居全國第5位,但全省高等學校的數量僅占全國的5.1%,重點大學占全國的比例更低,在全國近百所“211工程”大學中河南只有1所,“985工程”大學仍然為0,這顯然與河南省作為全國人口大省、經濟大省、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四) 教育教學質量仍然偏低。
教育教學質量仍然偏低主要表現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偏少;學科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拔尖創新人才缺乏;高校教育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研創新團隊、高科技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部屬重點實驗室、部屬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數量較少;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能力亟待增強;教學設施條件亟需進一步完善等。
河南省高等教育在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只有解決了與中原經濟區建設不適應的問題,才能發揮其關鍵作用,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河南崛起貢獻力量。河南省高等教育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機遇,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須繼續堅持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使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
二、針對現狀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未來10年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是提高質量,這就意味著國家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要重點強調“又好又快發展”中的“好”,要鼓勵和支持高校逐步充實其內涵、提高其質量。河南省高等教育經過連續擴招,規模迅速擴大,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重大轉變。在新形勢下,提升質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必然選擇。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必須立足省情,實事求是,找到符合實際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實現規模增長,首先,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快速增長,一方面河南可以采取升格!剝離!借勢!
引進等途徑實現本科院校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形成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共同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實現河南高職教育由量的發展到質的提高的轉變。其次,積極建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河南省高等教育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突破,需要加大力度支持鄭州大學沖擊211工程大學并力爭成為教育部直屬院校!河南大學沖擊211工程大學,使兩所高校在中原經濟區中高等教育之引領作用更加凸顯。與此同時,河南還應建設一批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大學,一方面河南省應繼續加強與國家部委共建省內大學,同時對省內一些老牌大學實行重點突擊的策略,重點建設一些強勢學科專業實驗室等,使這些院校成為特色突出的高等院校,并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大學。
河南高等教育必須根據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調整高等院校學科專業,集中力量設置與中原經濟區建設主導產業群直接相關的學科專業,一要優先扶持和重點發展符合中原經濟區產業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如根據中原經濟區的需要重點發展裝備制造、冶金、化工、食品、服裝紡織等支柱型產業的學科專業和城市規劃、金融、會計、期貨等急需的學科專業,二要著眼中原經濟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加快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文化、旅游等學科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的高端人才。三要著眼于中原經濟區作為我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定位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加大農業、園林、畜牧、食品加工等學科專業的建設力度。四要加大河南省高等教育專業改造和建設的力度,壓縮傳統學科規模,使其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對于重復設置的專業通過撤并和改造進行專業方向調整。
河南省高等教育需要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機制,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河南省構建高等教育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要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河南省高等教育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首要任務,努力造就高素質人才,因此河南省高校要開展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把增強創新意識作為關鍵環節,提高其實踐能力,不斷增強大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二要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科研成果,一方面,河南省高校需要加強基礎研究,探索發展規律,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河南省高校要建立與產業界的經常性接觸與對話體制,加強校企合作,多出科研成果,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