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高等院校的一級學院,屬高職院校范疇,屬普通高等學校,等同于高等專科學校,并逐漸開始取代高等專科學校。文章發表在《滿語研究》上,是老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校本培訓,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
職業技術學院是普通高等學校建制,屬于大學范疇,不是成人高等學校,也不是技術學校、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是地方性的高等院校,在沒有地方性大學或學院覆蓋的地方作為籌備地方大學而存在,也可以作為地方性大學或學院的補充。
一、校本培訓的實踐內涵
校本培訓是指教師的在職培訓回歸本校,基于學校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需要,利用學校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如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結合學校實際對本校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實踐能力、教學基本功等方面的學習培訓活動。校本培訓的特點主要包括時效性強、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以及親融性強,培訓貼近學校實際,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現階段,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側重于學歷教育、脫產培訓,在職進修、短期校外培訓班、訪問學者等,這些培訓形式均以提高學歷,提升教師專業知識水平,進行學術研究訓練為主,相對忽視了教師實踐鍛煉、自身綜合素質(政治思想、心理健康、人文科學、信息素質等)的提高。
而校本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回歸學校,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一切為學校,一切為學生,培訓在學校中,解決本校教師隊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職業院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中校本培訓的實效性
1.以人為本,關注教師需求。校本培訓強調主體意識,以人為本,激發教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專業發展,增強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整體績效的效果。職業院校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和對相關資料分析,取得對教師的全面了解。據此確定校本培訓的項目與培訓的基本要求,制訂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方案并認真實施。
2.以專業發展為中心,強化交流和溝通。職業院校教師校本培訓強調在學校中培訓,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可以與大學及其他科研機構合作,充分發揮該領域專業人才引領作用,爭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培訓形式包括校內開展短期培訓班、講座、網上一小時課堂等,建立高效的培訓平臺,通過被培訓者與培訓者溝通與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以參與者的共同愿景為紐帶,目的在于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學習支持的環境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享彼此的知識、經驗、思想與情感,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革新。在共同愿景的激發下,參與者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合作性對話,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超越,追求個人的成長與專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策略
1.培訓制度化。
(1)建立校本培訓制度。職業院校可以成立“校本培訓工作委員會”,制訂《校本培訓規章制度》和《經驗交流制度》等規章制度,以加強對教師校本培訓工作的組織與管理。教師校本培訓可采用項目管理方式,內容包括培訓需求識別、培訓目標界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項目執行、培訓成果轉化、培訓效果評估等,每一個環節均作出詳細的規定,確保校本培訓績效的效果。
(2)團隊協作。職業院校可以建設學習型團隊,以學科為單元,以教研組織基點,由控制向激發轉變,實現學習團隊自我管理運行。校本培訓的重點在于課程開發,與團隊協作息息相關。課程開發庫劃分為參與性開發(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和主體性開發(課程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職業院校教師因學科背景不同其知識結構也不同,需要在課程開發過程互通有無,達成共享共知。
(3)內控式組織。職業院校教師校本培訓強調以校為本,挖掘學校有利于校本培訓一切資源(后勤服務、體育器材、師資力量),給予教師培訓最大的自主權,充分體現學校主體性。可見,教師校本培訓立足本校、師資、設備、場地均由本校提供,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開支,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內控式的機制。
2.方式多元化。
(1)導師制。職業院校可設置專家工作室,以首席專家、導師為中心,在學校范圍內,重新進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建立起學校內部的高層次人才資源庫。職業院校也可以吸收校內外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資深教師擔任導師,采用聘請兼職、返聘或外聘形式,可以集中輔導,或以老帶新指導,或跟班指導,導師以自身的學術造詣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能力和專業技能上獲取全面的提高。
(2)校企聯姻。職業院校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和“培養+就業”等方式加以聯結,建立學校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多元培訓體系。
(3)教師個人反思。即教師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反思,通過反思,才能夠作出自我評價,這也是開展職業院校校本培訓的基礎與前提。教師借助不間斷的反思來檢討自己的得失,通過校本培訓,培養自主學習習慣,自我意識和自覺行動。
3.內容個性化。職業院校教師培訓計劃本著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院校發展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地方教育部門的指導方針,院校負責制定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內容與組織實施。校本培訓是由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而設計的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的,其培訓內容充分體現院校和教師的發展需要。
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包括教育理論、所教學科的知識與運用、學校管理、學生與班級管理、師生交往、學業評價、教學新技術的運用和校本課程開發等。職業院校教師校本培訓逐步傾向于滿足教師個人的需要,重視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和所需教學技能的獲取,諸如如何實施對學生的有效教學,如何運用信息科學技術來加強學生的課堂學習,如何滿足有特殊要求學生的需要等。
4.評價標準科學化。職業院校建立以學生能力發展為導向、以行業企業資歷為導向、以促進課程開發能力為導向、以校本研究水平為導向的評價標準,改變教師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學輕研究、重經驗輕反思的不足,引導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實踐智慧的形成。
職業院校教師校本培訓評價參與者包括學校組織者、同行(專家)與學生,其中學生評價所占比重較大,也對校本培訓效果的評價更加直接、最有發言權。學校通過制定一套符合實際的評價體系,采用諸如教師成長記錄袋、培訓活動記錄表、論文發表、問卷調查、聽課記錄等形式,對教師培訓效果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應該遵循發展性原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參與評價的原則。同時,針對多樣性的培訓形式,還需要有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滿語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滿族語言文化研究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學科與學術熱點,極具民族文化特色與國際學術交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