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孔子曾經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把孔子的這段話概括成“舉一反三”這個成語。課堂上的“舉一反三”(或稱為“隅反”),是拓寬學生思路,增強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
實踐證明,舉一反三,聯類而及,讓學生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確實是實施語文教學新理念的一條有效途徑。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在開啟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隅反”能力。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隅反”能力呢?
一、教學上的隅反,就是教會學生“以此及彼”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如在上《小橘燈》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緊緊扣住自然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作用,來分析“天色越發陰沉了”“濃霧里迷茫的山景”“黑暗潮濕的山路”這些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通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這些語句渲染了那種黑暗陰沉的環境氣氛,襯托出小姑娘勇敢樂觀的精神。在課后拓展閱讀練習《曼哈頓街頭夜景》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讓學生回答:“文章是怎樣描述曼哈頓街頭夜晚的繁華的?既然寫到‘繁華’,為什么還要去寫一個孤獨的老人呢?”學生通過《小橘燈》的學習,自然得出:作者大肆描述高樓、街燈、汽車、櫥窗、宮殿、人行道等,都是為渲染曼哈頓街頭夜晚的繁華氣氛,寫這繁華又是為與街角的老人作對比,襯托出老人的孤獨凄涼。
再如教學《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在設計課堂延伸訓練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結合文章“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以“義與利”為話題談談個人看法。同學們在課堂里暢所欲言,許多同學講述了中華民族在大災大難面前愈挫愈勇,許多仁人志士在生與死、義與利之間毅然抉擇,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命價值觀與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上兩個例子都說明了用典型事例來引路、以此及彼可以起到挖渠引水、水到渠成的效果,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教學上的隅反,就是教會學生“以斑窺豹”
所謂“以斑窺豹”,就是以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提示)內容的關鍵性詞句(也稱“文眼”)為突破口,來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引領學生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意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運用此法有兩個要領:一要善于準確抓住課文的“文眼”,二要能圍繞“文眼”設計出俯視全文、提綱挈領的主問題或問題鏈。如筆者在執教于漪老師的散文《往事依依》(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時,在通讀課文后,不難發現該文的題目就是我們要抓的“文眼”。我便以此為突破口進行課文解讀。
三、教學上的“隅反”,就是教會學生“以少總多”
古人說“少則得,多則惑”。語文課堂教學,最忌處于白開水和溫吞水的狀態,最忌老師一講到底、平庸拖沓、平鋪直敘。它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是緊湊、概括、集中的,一句話,要求像蜜糖那樣濃縮,像詩歌那樣凝練。我們知道,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絕不是零起點,而是已經具備了了解課文的條件。因而,在教學時間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教師須集中解決學生最困惑的問題。一篇課文絕不能面面俱到,而應有一個精確的切入點,聚焦一點,洞照全篇。
四、教學上的隅反,就是教會學生“以失求得”
再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為例,文章的重難點是“納諫”,而文章的生動之處卻在“比美”的地方。教師講課,不妨用“以讀代講”的方式略過“比美”的章節,讓前半部分“失”,讓后半部分“得”。而這種“失”,只是教學形式上的“失”,不是真“失”,因為前半部分的內容和語言既生動而又不費解,學生讀之有味,解之有得,教師不講,學生也是不會輕易放過這些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美妙章節的。
總之,教師對“舉一反三”的引導藝術理解并不難,實施起來也不難,舉出詳細的教學實例來體現也不難。關鍵難在落實到學生身上,讓學生懂得并形成常態地去舉一反三,最后達成學習的最終目的。這就要靠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善于運用并讓學生下意識地進行一些自我舉例、“反三”的練習——這好比是教師借助某個點拋出一個“石子”,從而在學生的“水塘”里激起四射而遠揚的陣陣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