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由加拿大國際
發展署中加農業項目、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共同主辦的“性別與
農村發展研究
網絡成立大會暨農村轉型中的社會性別問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全國婦聯國際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的領導和專家,加拿大國際發展署中加農業項目、可持續發展項目、小農戶適應全球市場發展項目的項目官員,小城鎮研究中心、農業部農村
經濟研究中心、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云南省社會
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華女子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專家和學者以及來自《農家女》雜志社、陜西省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社會性別與發展在中國(CAD)網站、中國扶貧基金會、婦女環境與健康行動小組、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等機構的負責人,約三十多家機構、近五十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之一是宣布“性別與農村發展研究網絡”的成立,其次就農村轉型中的社會性別問題展開主題討論。
“性別與農村發展研究網絡”是由中加農業項目發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構建的社會網絡。網絡的宗旨是為促進農村發展中性別平等與發展的機構和個人提供交流和服務的平臺,促進農業領域內的性別意識主流化和性別平等。網絡有兩個層面的目標:(1)政策影響。也就是把性別視角納入農業和農村決策系統;提高決策者的性別敏感度;開發出適合三農的性別監測和評估指標;倡導性別統計和性別預算;促進婦女參與基層民主
政治建設。(2)社區影響。使社區受益于網絡的運轉,比如在村規民約中體現出性別的視角,使農村婦女真正受益。其次就是幫助、扶持更多的草根組織。網絡成員包括高層決策者、專家學者、地方政府官員、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各個領域。網絡將開展培訓、編發簡報、互訪、項目合作和進行政策倡導等方面的活動。與會者對網絡的成立均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和積極的支持,同時對網絡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與會者還從行動研究及實證研究兩個層面對農村轉型中的社會性別問題展開了主題發言和討論。從行動研究層面,與會者認為,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要融入社會性別視角,促進婦女和男子平等地參與決策,減少在獲得和支配資源以及從發展成果中受益存在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具體的行動有:編制和落實性別平等手冊、開展社會性別敏感基線調查、社會性別平等培訓、婦女領導力培訓以及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專家利用實地調查數據重點闡述了農村婦女對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和期盼。調查顯示,“缺資金”是農村婦女生產中的最大困難,其次是缺技術和致富門路(項目)。“蓋房子”和“支付子女的
教育費”是農村婦女家庭最大的支出;“家里人生病”是農村婦女最擔心的事;參加專業合作組織比例低是影響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要照顧老人和孩子”是影響農村婦女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總之,關注農村婦女的需求、關注她們的話語權,確保農村婦女和男子一樣參與項目并從中受益是行動研究中實施和發展社會性別平等策略的關鍵。從實證研究層面,與會者認為,結合中國的轉型過程,性別研究的視角主要集中于權利視角、社會視角和經濟視角。包含參與決策權利、土地權益、財產權益、家庭、組織、福利、分工、收入、就業、貧困等各個方面。從性別研究的社會視角來看,有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村女性的社會資本對婚姻暴力的抑制作用總體上看比較有限,但是對預防婚姻暴力仍起到一種象征性的作用。在就業和分工領域,有學者通過了解婦女在農村勞動力市場上的地位的變化,以及婦女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探討中國的農業是否已經女性化。利用:2000年的實地調查資料以及“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數據,他們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研究期限內中國農業總體上看女性化的情況并不明顯,但是在中年人群(36-45歲)中農業女性化情況已經呈現,同時在畜牧業部門女性化情況也很明顯。
此外,與會者還對農村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出路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有學者在分析農村地區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時發現,性別依然是制約農村女性獲得更好教育機會和未來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也有學者通過對25位大齡流動兒童(已經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并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追蹤調查,發現教育和技能的缺失是影響他們就業的一個限制因素。因此與會者呼吁,要關注農村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同時要特別關注農村女童的教育機會,以推進性別的公正和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