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畜牧獸醫范文(一)
一、目前畜牧業發展面臨的新常態
1.養殖規模逐漸放緩
畜牧業主要是由市場進行主導、政府進行引導,使得一些畜牧人員過于重視對于養殖規模的建設,缺少對質量的重視,不但使得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還給人們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由于一些工廠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使得人們對于綠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使得傳統發展方式受到較大影響,一方面需要養殖人員對產品進行細化處理,由初級模式逐漸向高級模式轉變,另一方面需要養殖人員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強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由傳統生態放養逐漸向多元化養殖轉變,使其適應新常態。
2.面臨較大的環保壓力
過去經濟條件有限,使得畜牧業發展主要依靠老天,但伴隨社會不斷發展,使得畜牧業發展方式發生較大改變,一些養殖人員由生態放養轉變為籠養,常常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破壞自然資源,這樣不但使得養殖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還給環境帶來較大破壞。為了降低污染的產生,相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減排等方式對養殖量進行控制,使得畜牧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產生較大矛盾,導致其進入新常態。面對這種情形,政府部門要對其給予高度重視,處理好養殖生產與環境之間的問題,這樣不但能夠對環境進行有效保護,還能促進畜牧業的發展,以此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
3.市場供需結構失衡
由于畜牧業發展主要以市場為導向,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使得畜牧產品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從供求情況來看在總量上基本達到了平衡,并取得了較大進展,與此同時,也存在“羊貴妃”、“火箭蛋”等一些怪相充斥市場,給市場秩序的穩定帶來較大影響。從某些方面來看,盡管畜牧產品總量能夠滿足人們日常需求,但由于結構型短缺現象的產生,使得牛、羊肉產量相對較低,豬肉剩余較為嚴重,兩者之間有著較大不平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供需結構失衡,使得牛、羊等產品存在階段性短缺,這樣不但會導致新常態的產生,還會給市場結構帶來一定影響。
二、推動畜牧業發展的相關措施
1.政府部門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
政府部門對于畜牧業發展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新常態進行全面認識,新常態盡管會使畜牧業發展速度放緩,但不是放松發展,政府部門要對市場進行嚴格管理,避免畜牧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影響消費者生命安全。首先,工作人員要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提高適應新常態的自覺性,并以當地經濟發展為前提條件,對地方性畜牧產品進行高度重視,打造有特色的畜牧產品,這樣不但能夠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還能解決新常態下存在的困境。其次,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對其進行幫扶,讓其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注重產品質量,一方面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能夠使其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對畜牧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2.對結構進行適當調整
首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進行生豬養殖時,養殖人員要由傳統的分散飼養逐漸向適度規模飼養進行轉變,盡可能降低散養率,這樣不但能夠使養殖規模逐漸擴大,還能為其帶來更多的效益,但在這個過程中,養殖人員要控制好養殖規模,避免出現盲目擴張現象,一方面養殖人員要充分發揮農村資源優勢,對畜牧、糧食等一體化農牧場的建立,這樣不但能夠使養殖規模更加合理,還能避免給自然環境帶來破壞。其次,對供求結構進行調整。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要打破總量平衡,使其朝著結構方向發展,并且工作人員要對市場情況有一定了解,對市場進行調研,對市場中豬肉價格進行穩定,這樣才能提高生產效益。最后,對發展結構進行調整。相關人員要對產業鏈條進行深加工,有效彌補畜牧業存在的短板,對整個產業進行一體化調整,這樣不但能夠使畜牧生產更加規范化,還能使其獲得較大的效益。
3.為畜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時期,畜牧業發展要從數量型逐漸向質量型轉變,使畜牧產品質量得到保證,這樣不但能夠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還能提高企業整體形象。因此,養殖人員要從內部活力方面進行突破,為畜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強對新型養殖主體的培養,一方面能夠使畜牧業內生活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新生代畜牧主力軍的產生,進而使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從而有效應對市場及社會帶來的挑戰。此外,相關人員要對產業結構進行不斷優化,使養殖規模更加適度化,這樣不但能夠使畜牧業實現現代化發展,還能提高產品整體質量。
畜牧獸醫范文(二)
山東省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畜牧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為目標,以畜牧資源高效轉化、循環利用、提質增效為核心,以農牧結合為重點,以典型帶動、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為抓手,全面促進畜禽污染治理、廢物利用、良性循環,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構建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健康養殖、節約高效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畜產品供給能力,促進畜牧業與種植業、農村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
二、發展重點
(一)合理調整布局,促進農牧結合。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規劃是基礎,農牧結合是關鍵。首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山東的戰略部署,結合國務院《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省畜禽養殖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依據各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通盤考慮產業基礎、農業資源、糞污處理和生態保護,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合理確定養殖品種、規模和總量,優化生態畜牧業布局,加強分類指導。其次,要強化農牧結合。圍繞糞污處理利用,推進農牧結合。加快推廣普及糞污處理、直接還田,生產沼氣、渣液還田,生物養殖、墊料還田,綜合利用、開發還田等糞污處理利用模式。根據養殖布局和養殖密度,多種形式推進農牧結合。中小規模養殖場戶,重點推廣就地結合、就近利用模式;大型養殖場,重點推廣糞污集中處理、生產商品有機肥模式;散養密集地區,重點推廣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模式。
(二)構筑循環產業,打造高端品牌。一是積極探索循環共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產業。引導資金、技術實力比較強的養殖場戶,配套一定面積的農、林、漁業生產,建立畜禽-沼-果、畜禽-沼-菜、牛-食用菌、畜-蚯蚓、畜禽-蠅蛆、沼氣發電等模式,發展生態畜產品、生態農副產品、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機肥生產,發展產業循環,促進提質增效。同時,還要認真總結推廣種草養畜模式,積極探索休閑娛樂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旅游。二是構建技術支撐體系。組織力量,加強生態畜牧業關鍵技術的研究攻關,加快國內外有關新技術的引進,搞好現有技術組裝配套。要加強奶牛、生豬糞污的處理技術研究,特別是污水處理技術研究;加強投資少、效果好的分級沉淀與達標排放設施設備研制,解決現有沼氣設備不能一年四季正常運轉的問題;加快利用畜禽糞發展蚯蚓養殖、種植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等技術創新研發;加強生態飼料生產技術、潔凈畜牧生產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開辟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徑。要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幫助種養戶搞好農牧結合,為糞污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畜牧業、構建循環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三是打造生態畜牧業品牌。制定鼓勵和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優質優價的良性機制,調動企業創建品牌的積極性,引導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培育出一批“叫得響”、“效益高”的生態畜牧業品牌。
(三)保護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效益。一是要注重資源配置。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情況,科學制定生態養殖基地布局規劃,加強養殖場區設計改造,使生態資源和畜牧業發展在時間、空間上達到最優配置,保持“畜牧養殖-農業種植-河流湖泊-土地-空氣”間的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二是要注重資源保護。大力推行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有機肥生產使用,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種植業對土壤等生態環境的污染。加強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強化養殖環境監測,科學測算養殖場區周圍土地、水體的糞污消納能力,合理確定糞污排放標準和規模,保護生態環境。三是注重資源科學利用。一方面要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積極開發新的資源,特別是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生態制劑。要以利用作物秸稈和非常規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加快牛羊等節糧型畜禽發展,提高資源轉化利用效率;以加強草地草坡和荒山林地開發為重點,著重從高效特色養殖品種的開發入手,構建山草林牧一體化利用體系;以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和生產效益為重點,大力推廣種植優質牧草與飼料作物,實現草畜配套發展。
(四)加強環境控制,保障質量安全。把過程控制、源頭控制和末端控制緊密結合起來,從制度上、技術上、政策上控制畜禽養殖廢棄物產生量,減輕治理壓力,促進環境友好,保證畜產品質量。一要凈化養殖環境。加強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推進畜禽養殖圈舍、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利用場所一體設計、同時施工、長期利用,科學規劃養殖場區布局,實現功能分區、凈污分離,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二是開展清潔養殖。按照減量化的原則,采用培育優良品種、科學配制飼料、應用綠色添加劑和高新技術改變飼料品質及物理形態等手段,采取科學飼養方式,提高畜禽飼料轉化利用效率,降低畜禽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排泄量,開發和應用畜用防臭劑,減輕畜禽排泄物對空氣的污染。大力推廣發酵床養殖技術,在自然養豬法的基礎上,重點總結推廣發酵床養雞和養鴨模式,實現糞污零排放。三是完善配設施套。加強畜禽養殖場區畜禽糞便、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貯存設施的配套建設,并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設施,通過雨污分離、干濕分離、沉淀池沉淀、酸化調節池和厭氧池處理、沼氣利用等方式,達到固體廢棄物和污水達到清潔排放要求,保障生態畜牧業發展質量。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