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虛擬現實VR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和發展,使得博物館由原來單一的展示方式,逐漸轉變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和體驗。文章以潘天壽紀念館繪畫作品VR虛擬全景項目為依托,來探究虛擬現實VR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與發展的多樣性交互設計,并對虛擬博物館的推廣提出改進方向與創新點。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VR;博物館;交融性
隨著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提高,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廣泛的應用于在各行各業。很多博物館也開始積極推廣和應用該項技術,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是以用戶體體驗為出發點,從感官、層次、立體等方式來展示博物館信息。觀眾置身虛擬現實VR全景博物館的場景里面,感同身受。博物館中VR虛擬全景現實技術是交互設計全新的應用和體驗,讓人們能夠身處一種虛擬現實的空間場景中,并通過交互操作,多視角、多方位、多元化的審視和體驗博物館博物。
一、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目前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的數字化信息建設日新月異,博物館的數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建設日趨迫切。博物館、藝術館等館藏的珍貴文物藏品通過物聯網的大平臺向觀眾展示文物數字化成果。以信息化為手段,多方位的采集、存儲、輸出等,讓文物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和迅捷動態管理。
VR虛擬現實技術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在80年代初提出的,亦稱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以先進的傳感設備作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編輯出一種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的沉浸交互式虛擬仿真環境空間。目前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已經廣泛的應用于產品設計、軍工、航天、醫學、媒體娛樂等各個領域。基于VR的虛擬博物館、虛擬藝術館、虛擬校園等虛擬環境系統由此應運而生。目前國內博物館采用了虛擬現實的VR技術,如故宮博物院通過計算機的交互、仿真和建模等先進的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將紫禁城整體場景與每個角落的景觀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眼前,栩栩如生。
二、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在博物館應用的特征
目前,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博物館的虛擬設計越來越“智能化”,其中VR技術應用給觀眾的視覺、聽覺和感官等感官全新變化,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交融性、沉浸式和體驗感。
1.交融性,這個是虛擬現實VR技術的最基本的特征。我們社會的人本身就是不斷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通過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交融才能產生認知。物聯網技術的普及,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虛擬技術如攝像頭捕捉手勢,語音捕捉,眼球追蹤等,通過這些行為和動作和虛擬的現實空間形成交融。
2.沉浸式,獨特交融性和感官體驗讓用戶沉浸于逼真的感官刺激和自然實時反饋,加
上虛擬現實設備的輔助。讓觀眾完全沉浸于虛擬場景。通過視覺聽覺和感官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的體驗。
3.體驗感,虛擬現實全景項目是以觀眾的參與為主,通過親身去體驗,在虛擬逼真場景里和相互交融。讓觀眾有現實虛擬的體驗感。
三、潘天壽繪畫作品虛擬現實VR全景項目開發與實踐
潘天壽先生是我國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潘天壽紀念館是藏有潘天壽先生繪畫作品最多最集中的場所,也是學習和參觀潘天壽先生繪畫作品最好地方。潘天壽先生的繪畫作品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之一。2018年潘天壽紀念館為了讓觀眾更多更好的學習和了解潘天壽繪畫作品,我館實施了潘天壽先生繪畫作品虛擬現實VR全景項目,屬于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數字化建設項目之一。此項目亦是中國傳統繪畫和現代VR技術相互結合的應用的初步嘗試。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來構建“泛在性的潘天壽紀念館”。
1、繪畫作品VR項目功能要求和開發環境
通過VR設備讓玩家獲得真實沉浸感、交互式、感知等多方面的體驗,通過操作系統可以模擬參觀虛擬的美術館,進行虛擬場景的漫游,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可以通過手柄來快速移動,選擇瀏覽名畫,并且可以對提供的部分名畫上色,然后上傳到資源服務器。前端基于Windows平臺的Unity Engine,資源 基于Linux平臺下的Res Server,VR虛擬名畫上色系統基于Unity Engine進行開發。
2、項目設計系統功能要求
通過VR虛擬現實設備提供了對虛擬現實場景便利的在線展示功能。VR具有更高的維度,相比傳統的視頻內容,它具備360度全景畫面,通過聲音、體感技術全面感受氣氛和氛圍,空間感、距離感都會更有層次。VR的體驗會讓體驗者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可以更迅速直觀地表現場景從而獲得更好的模擬體驗。
3、項目基本構建圖
觀眾只需帶上 VR 眼鏡 ,就可以在空間內任意作畫盡情揮灑想象力。進入沉浸場景后 ,四周的一切都將是30的虛擬空間可以隨意上面作畫 ,該技術既可以與繪畫教育結合 ,也可方便設計師進 行設計創作 ,寓教于樂于一體 ,讓使用者如同身 臨真境一般 ,及時、沒限制地進行繪畫創作。
4、潘天壽紀念館繪畫作品VR項目實施
此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經過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多次討論和篩選,選定潘天壽的5幅作品作為項目實施的內容,包括潘天壽先生的《魚樂圖軸》(圖2)、《靈芝圖軸》(圖3)、《雁蕩山花》《青綠山水圖》和《今日長纓》。其中《魚樂圖軸》,創作于1962年夏初,指墨畫。此幅作品中,一條大魚從下端向左上方躍出,一條小魚從右面中段向左游去,而一行款字從左上方直下。
程序技術開發人員通過3D建模美術技術,對作品中的“鱖魚”進行整體的美學構思與風格設計,按照作品中的繪畫比例、圖樣做該條魚的完美建模;其次通過三維技術創作畫面中的書法、印章等基礎的美術資源;最后通過VR虛擬技術,將建模好的“鱖魚”(圖4)和基本場景進行融合,并且融入魚本身吐泡泡和水的聲音。魚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下自由游動,伴隨著優雅的魚在水中游動的聲音。
推薦閱讀:虛擬現實技術專業論文文獻有哪些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