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研究
![]() |
期刊名稱: | 電視研究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3068/G2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7-3930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 |
主辦單位: | 中國中央電視臺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電視研究》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電視研究》是中央電視臺主辦的理論刊物,已成為全國電視界有影響的專業理論刊物,擔負著電視從業人員、電視理論界及廣大電視觀眾之間的橋梁作用。傳播和研究電視新理念,記錄電視事業發展的軌跡,宣傳正確的輿論,傳播的先進文化,已成為《電視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并且其一直秉承自己的理念:前沿思索,創新電視,服務一線,著書立說。
《 電視研究》主管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單位: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刊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85年編輯部:《電視研究》編輯部國際標準刊號:1007-3930國內統一刊號:11-3068/G2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401知網綜合影響因子:0.168
《電視研究》是中央電視臺主辦的理論刊物,她已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和廣播電視事業的壯大,走過了20個春秋。現今,《電視研究》已成為全國電視界有影響的專業理論刊物,擔負著電視從業人員、電視理論界及廣大電視觀眾之間的橋梁作用。傳播和研究電視新理念,記錄電視事業發展的軌跡,宣傳正確的輿論,傳播的先進文化,已成為《電視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
• 期刊欄目:部長論壇、臺長論壇、電視專論、新聞廣角、紀錄片之旅、作品評析、創作手記、多棱鏡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收錄
• 讀者對象:電視工作者、文化宣傳工作者、大專院校新聞和電視專業師生及廣大電視愛好者。
• 辦刊宗旨: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 2014年 11期《電視研究》雜志優秀論文選:
“眾里尋你——2014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蕭新
《開講啦》特別節目 開講大時代……………………………樸晶
《大秦帝國》(第一部)登陸CCTV-8……………………………郭婷
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圓滿落幕……………………………許達 丁雪玲 程慶生 孫楠 廖江衡
打造百姓舞臺 服務人民大眾是《星光大道》的源泉……………………………胡恩
生產、傳播、營銷——打造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新主體……………………………胡智鋒 劉俊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的突破口與關鍵點……………………………張君昌
在變革與堅守中加速前行……………………………呂建楚
在媒體融合大變局中搶占戰略制高點……………………………何興煌
4G背景下廣電媒體發展路徑轉型……………………………許艷
《電視研究》論文范文參考:談電影文化的不同題材的應用管理
摘要:90年代應運而生的主旋律影視,試圖重建革命史的合法性,彌合被割裂的歷史與記憶,但是由于它刻板的說教而遭到受眾拒絕,只能在市場邊緣游走而無法真正實現其功用。在這樣的背景下,革命年代慣常運用的策略與手段——革命回憶受到了主旋律與市場的青睞。眾所周知,早期革命中的“憶苦思甜”或“回憶革命史”等往往通過讓革命者展示革命記憶,對接觸革命者的記憶進行回溯與修正,進而將之重構,以便確證革命的合法與合理性。“文革”時期的樣板戲如《紅燈記》中“痛陳革命家史”就是以人物訴說的方式將革命記憶展現出來,在敵人與革命者的對比中,對聆聽者的記憶施加影響,將之導向革命的道路。站在歷史與記憶的斷裂處,這一手法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價值與意義,它不僅能夠重建已經被異化的革命文化形象,而且也能夠對接革命記憶與現代化建設的裂痕,增強現有社會秩序的合法性,一批早期熱播的電視劇如《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狼毒花》等就是采用了這種手段。而在當前熱映的革命電影中,通過對革命記憶進行美學再造來實現記憶的價值指向,彌合歷史記憶的斷裂,也正是其基本的敘述策略。
關鍵詞:媒體文化,藝術,文化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新啟蒙主義及“告別革命”的呼聲中,“中國人文思想界的主導潮流是對50—70年代(即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思想的批判”,“‘現代化’意識形態”成為此后的普遍“共識”。(1)批判的興起與共識的獲得使得現代化重新崛起,可與此同時,廣義的革命文化卻遭到了否定與掩埋。然而,作為現代性的一個維度,早期的革命與建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與意義。這種人為割裂歷史的做法造成了歷史與記憶的斷裂,也形成了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無根性”,似乎它們憑空而來。康納頓曾經指出,“作為記憶本身,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我們對現在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有關過去的知識”,“過去的形象一般會使現在的社會秩序合法化,這是一條暗示的規則。任何社會秩序下的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對于過去社會的記憶在何種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員就在何種程度上不能共享經驗”。(2)記憶的斷裂使得人們無法回溯自我產生的部分歷史,導致“前現代”共同記憶的缺失,進而影響到存在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