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要牢記習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積極主動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把初心化為恒心,把使命化為行動,帶領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寧波力量。
第一,問一問自己的理論功底深不深
習近平同志指出,“與今天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們的本領有適應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的一面。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他還強調,“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政治上的清醒源自理論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堅定。
我們要提高政治能力、推動改革發展、應對復雜局面,前提是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開展工作的方向和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指導我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寶庫。我們一定要增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切實做到學思悟貫通、知信行統一。一要善于分配工作與學習的精力。集體學習畢竟時間有限,關鍵還靠個人自學。要擠出更多工余時間用于個人自學,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不斷打牢理論功底、提高理論素養。有的同志總是說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學習。
實際上只要自己想學、肯學,總能擠出時間。二要正確把握溫故與知新的關系。就是既要跟進學習習近平同志的最新重要講話文章,又要重溫學習習近平同志以往發表的重要講話文章,特別是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對浙江、對寧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溫故知新、常學常新,循環往復、不斷深化。我們在年初開展的“溫故知新、知行合一”學習實踐活動,就是要確保寧波各項事業始終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前進。三要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就是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堅持學中干、干中學,切實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增強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辨析形勢、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本領。
第二,問一問自己的政治能力強不強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自覺把講政治貫穿于黨性鍛煉全過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與擔任的領導職責相匹配”?!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也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不會隨著黨齡的增長、職務的提升而自然提高,必須時時檢視、處處修煉。特別是要認識到,沒有離開業務的政治,更沒有離開政治的業務,開展任何工作首先要對表政治要求、考慮政治影響、把準政治原則,決不能把政治與業務割裂開來。一要堅定信仰信念。為什么建黨初期的58名知識分子會去創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幾萬紅軍戰士明明知道長征非常兇險卻義無反顧踏上征程?那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信念。
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我們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無論形勢怎樣變化,挑戰多么嚴峻,我們都要堅守入黨初心,堅定信仰信念,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息、奉獻不止。二要踐行“兩個維護”。對黨忠誠必須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必須把踐行“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堅決聽從習近平同志號令指揮,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踐行“兩個維護”不是嘴上講講、口號喊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落實在工作中。只要是黨中央有要求的,就要毫厘不差地去做,決不能打折扣、搞變通、作選擇。三要服從全局利益。
寧波的建設發展不是“自彈自唱”,必須置身全局、融入全局,做到“以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比如在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以及杭紹甬、甬舟一體化發展中,要堅決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加快促進規劃一體、交通互聯、產業協同、要素對流,主動拉長自己的長板,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再比如在推進改革、制定政策時,首先要看是否符合黨中央的精神,符合的馬上實施,不符合的立即叫停,決不能無視全局、自行其是。
第三,問一問自己的實干勁頭足不足
習近平同志強調,“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號召還是身體力行,成效大不一樣”?,F在領導干部有三種人:一種是帶著干,身先士卒,帶隊出征,凡事想在前、沖在前、干在前;一種是喊著上,光指揮別人干,監督別人干,自己卻不干;一種是坐著看,做事情上推下卸,不愿干,不敢干,也不會干。領導干部只有帶頭真抓實干,其他黨員干部才會服氣,才會心甘情愿跟著去干。當前,寧波發展正處于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我們要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帶著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一塊闖、一塊干,齊心協力推動寧波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一要善于抓落實。
高質量發展是齊頭并進的高質量發展,而不是長板很長、短板很短。我們要貫徹習近平同志賦予浙江“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新期望,落實省委寄予寧波交出“四張高分答卷”的新要求,使寧波真正成為“兩個高水平”建設的排頭兵,每一個條塊、每一個領域都必須爭先進位、走在前列。要把分管領域、分管地方的工作放到全國一流水準去比較,認真制定詳細的趕超計劃、任務清單,以釘釘子精神抓實抓細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項目,確保年年都有新突破、新進步。
二要敢于做決策。善不善做決策體現能力,敢不敢做決策體現擔當。同樣的條件下,為什么有的地方發展快,有的地方發展慢,與領導干部肩膀硬不硬、魄力大不大有很大關系。要把請示報告與履職盡責統一起來、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該請示的請示,該拍板的拍板,該挑擔的挑擔。市委、市政府已經對許多工作明確了大方向、大原則,大家一定要敢闖敢作敢為。三要勇于破難題。有困難是改革發展的常態,破難題是領導干部的本職。對遇到的各種難題,我們都要在第一時間研究解決方案,第一時間進行實地指導,讓下級有方向、有依靠、有底氣。
第四,問一問自己的群眾感情真不真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的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我們要經常想一想:自己從哪里來,為誰而工作,與群眾的距離有沒有拉遠,同群眾的感情有沒有變淡。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決策、出政策、抓工作,都要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真正做到與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現在各級領導干部都有自己的基層聯系點,每年進村入企調研、走訪慰問群眾的次數也不少,但關鍵是每次下去都要虛心聽取群眾意見、積極回應群眾訴求、認真解決群眾困難。
只有這樣,才能聽到真實聲音,獲得群眾點贊。比如在聯系服務企業方面,要事先熟悉政策、做好功課,重點了解中美經貿摩擦對企業生產經營、投資融資、科技創新、勞動用工的影響,盡快落實精準有效的幫扶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堅定信心。我們到企業去,不能心中無數、手中無招,講什么、做什么都要深入思考、精心準備,否則去得再多也沒有用。
又比如在聯系服務群眾方面,要直面群眾提出的訴求,合理的要有求必應、認真解決,不合理的要正面回應、耐心解釋,堅決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線。干部工作再難,也不如老百姓遇到的問題難。如果我們對老百姓反映的問題不聞不問、不管不顧,那么不但會使矛盾上行升級,還會嚴重影響黨的形象。還比如在聯系服務基層方面,重點要為基層排憂解難、減負降壓,真正把基層干部從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特別是對基層權責不匹配的工作,要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提供支持和幫助,不能以屬地責任、屬地管理為名,讓基層去做有心無力、無能為力的事情。
第五,問一問自己的作風形象好不好
習近平同志反復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算好利益賬、法紀賬、良心賬這“三筆賬”,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但總有一些人油鹽不進、我行我素,不把紀律規矩、道德規范當回事,也不把組織的提醒、社會的差評當回事,直到從“臺上人”淪為“階下囚”了才痛心疾首、悔不當初。世界上沒有后悔藥,但有預防后悔的藥。有人說,當領導干部是高危行業?,F在社會上有些人挖空心思結交領導干部,就是看中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把領導干部當作圍獵的“獵物”,用金錢鋪路,用感情投資,讓目標對象陷入其中、無法解套。我們一定要以案為鑒、以人為鏡,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邊的工作人員,做修身立德、清正廉潔的表率。一方面,要守住紀律底線。有人認為,只要不搞權錢交易,接受幾次高檔宴請、出入幾回私人會所、收受幾條香煙不是什么大事。
但正是一次次突破紀律底線,才一步步掉入他人精心設計的“圈套”。我們一定要慎獨慎初慎微,面對“微腐敗”決不掉以輕心,遇到“潛規則”決不隨波逐流,碰上“人情禮”決不欣然笑納,時刻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白。包括個人的一些興趣愛好,也要把握好行為界限,不能讓別有用心之人乘虛而入。有一句話叫作“不怕領導有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希望大家不要當笑話來聽、當故事來講。另一方面,要對標道德高線。領導干部作風正派、品德高尚、一身正氣,就會擁有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集聚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這不僅有利于工作開展,也有利于個人成長。我們要堅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既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又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用良好的作風形象贏得口碑、凝聚民心、引領新風。
推薦閱讀:《海峽通訊》(月刊)創刊于1949年10月,是中共福建省委主管主辦的機關刊,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時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