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自然生態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文章發表在《科協論壇》上,是中級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生態設計,以人為本,非物質設計,產品服務系統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19-0251-02
一、引言
伴隨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的越發稀缺,人們逐漸意識到所面臨的環境生存危機,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急需人們的關注和深入探討。人類的活動從設計到生產到消費使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加入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如今,諸如“生態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等以自然為導向的設計理念常被提及,然而現實中對這些設計理論的實踐仍存在的一定困難。
廣大用戶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及整個社會對這些物質需求的一再滿足和追隨,導致資源的頻繁濫用以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忽視。“以人為本”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路是否相互背離,以上兩個理念能否相結合,其中存在的矛盾可否解決,是現今很多設計相關人員所思考的問題。
二、“以人為本”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一詞源于西方哲學思想,“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提倡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根本出發點,并且以此作為衡量設計活動結果的尺度,它的中心就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
從20世紀初至今,很多商家在“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引導下,不斷地生產和銷售新產品,大量的設計、生產、消費和廢棄導致了危及世界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環境的一系列綠色環保設計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得到廣泛傳播,諸如“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及“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其根本都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這些設計理念都提倡以自然生態為導向,又稱“以自然為本”,即尊重自然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發展,人類的各項活動包括設計必須以自然的利益為前提。
三、以用戶為導向及以自然為導向的設計理念的共生
1.“以人為本”設計概念的重構。從邏輯上說,設計“以自然為本”涵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將生態環境的利益放在設計第一位,并非忽視或放棄了對人類需求的考慮,而是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前提;反之,以人的利益為設計的中心,以犧牲環境利益來滿足人類對物質生活的無止境需求,則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人是自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由自然條件決定,因此,人與自然之間不應該存在相互對立的關系而需要共存發展。
通過設計工作的引導,如果能夠逐漸地實現人們對于“以人為本”設計概念的重構,使得普通大眾能夠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那么從消費者到企業到整個社會將會自覺地為自然友好的設計任務做出必要的讓步和支持,使得用戶、企業及社會三方產生相互循環的影響作用,深入普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同時,在對“以人為本”設計概念的重構進行充分認識的前提下,也便于設計人員擴寬自身思路,以人類長遠持久的發展為前提,尋求到人與自然共同獲益的設計策略。
2.非物質設計概念。為了能夠在以自然生態為導向的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同時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需要改變傳統的以物質產品為主的設計策略,轉換設計價值的基本載體,從更加系統化的設計方式中獲取新的機會。傳統的設計策略往往通過實體的物質產品來滿足用戶需求及體現設計價值。如今,伴隨非物質設計和產品服務系統(PSS)理念的提出,更多系統化的設計思路成為了現今可持續設計實踐的新機遇。
非物質設計概念和產品服務系統應用的優勢在于,對于用戶而言,服務提供者通過更新服務基礎設備,改進服務流程以及服務質量就可以使得用戶在不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精力的情況下得到更豐富及更優化的用戶體驗。
此外,用戶不須要占有固定的產品,可以根據需求輕松地進行不同類型服務的選擇,因而獲得更適合自己的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對于企業而言,產品服務系統利于公司降低環境成本,并且能夠快速收集消費者信息,根據對消費者的調查進行整體系統的改良,獲得更良好的企業形象。更重要的是,非物質設計概念很好地協調了用戶與生態環境雙方的需求,使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得以實現。
3.非物質設計的實行。利用“服務”進行對“產品”的取代無法做到一蹴而就,用戶和企業雙方都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如今廣大用戶的生活方式和企業的設計、生產及銷售模式更多地是基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因此新的轉變不僅會引發用戶習慣上的難以適應,影響用戶的原有生活形式,同時更需企業做出大量生產和銷售模式的相應改變,來實現系統化服務的形成。
尤其對于企業而言,新的服務模式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如Interface公司推出的地毯租賃服務在推出初始就遭受了失敗。畢竟,整個社會上的固有觀念根植已久,讓人們放棄占有物品的權利而轉向單純的使用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現今,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新一代人的思路得到了拓寬,城市的發展也迎來了更多面的革新,這樣的變化對系統化服務模式和非物質設計思路的穩步發展提供了的支持。
在進行非物質設計概念的應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政府和社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在該環節中,不僅是用戶的思維模式須要通過社會廣泛宣傳來加以改變,企業實行系統化服務的變革也需要政府提供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幫助企業克服在實現非物質設計實踐過程中的困難。
在政府和社會的推動下,不僅生態環境的利益能夠獲得保護,同時可以節約更多的物質資源,并使得該資源可以投入為新的設計研究資源和服務資源,突破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而形成人類與自然的利益共同增長的新良性循環。
四、結論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和“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并非相互矛盾,合理的設計手段可以幫助實現以上兩方面理念的和諧共生。以用戶為導向及以自然生態為導向的設計都不應純粹地只考慮人類或者生態的需求,而是要完成二者相互的融合,形成相輔相成的循環效應。如此,以自然生態為導向的可持續設計理念可以在現實意義上獲得更多的實踐和推廣,成為更加穩定的設計及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
自然科學職稱論文發表須知:《科協論壇》雜志系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出版物,屬于大型的科技類學術期刊。1986年創刊,大16開本,半月刊。本刊以各學科(特別是前沿學科、熱點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趨勢、各學科的原創性論文和各行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最新進展報告為主體,同時探討我國科技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和管理問題,開展有關科技與經濟結合、技術分析與評價、科技人才開發與使用、科技引導社會發展等問題研究。分為上半月刊新聞版和下半月刊學術版。
參考文獻:
[1]顧群業,王拓.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4):48-49.
[2]陳秀囡.淺析生態視角下現代設計的發展——“以人為本”與“以自然為本”[J].美術教育研究,2011(8):121-122.
[3]姚民義.當代設計:以自然為本[J].美術觀察,2003(9):98.
[4]王愛紅,夏曉.非物質設計的可持續設計觀[J].美術大觀,2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