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解決好水利水電工程主要施工技術問題是保證整個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當前水利水電工程中水工建筑施工中的有關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及其研究,已達到嚴把質量關,確保完成高質量的水利工程,以便以后對同類工程具有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技術問題
1. 引言
在經濟建設中,水利水電工程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對保證生態環境與城市供水的需求起著重要作用,保證水利水電的施工質量的控制,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水利水電的施工過程中,施工質量關系著水利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因此,在水利水電施工的過程中,加強對施工碰到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及其研究顯得非常重要,在水利水電工程主要水工建筑施工過程中經常碰到水工隧洞施工襯砌或支護問題、水庫土壩防滲加固處理問題和巖質高邊坡的治理問題(具體如水庫溢洪道開挖后的邊坡、大壩岸坡開挖后的邊坡及水電站前池、明渠、隧洞口開挖后的邊坡等均存在高邊坡的加固與整治)。高邊坡加固與整治措施多種多樣,技術復雜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目的均是為了防止邊坡的滑動,提高巖體穩定性,保證邊坡的穩定,從而保障高邊坡下的水工建筑能夠安全運行,充分發揮其技術與經濟運行能力。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當前水利水電工程中水工建筑施工中的有關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及其研究,已達到嚴把質量關,確保完成高質量的水利工程,以便以后對同類工程具有借鑒的意義。
2. 水利水電工程的隧洞施工支護和襯砌問題
隧洞施工主要內容包括:開挖、出渣、支護、襯砌、灌漿等。常用的初期支護是錨噴支護,特殊地質情況也有鋼拱架、鋼格柵加錨噴支付;襯砌的形式主要有現澆噴錨和鋼筋混凝土支護。隧洞噴錨支護是采用鋼筋錨桿、噴射混凝土、鋼筋網對洞室圍巖進行單獨或聯合支護的統稱。現澆襯砌的施工程序與一般水利工程的施工程序基本相同,包括:分縫段、分塊、扎筋、立模、振搗密實、混凝土運輸入倉等工作內容。噴射混凝土時,由于水泥用量較大,而且又摻有速凝劑,凝結硬化快,必須加強養護。一般在噴射混凝土后1-2兩個小時就可以開始灑水養護,灑水次數以保持混凝土有足夠的濕潤狀態為宜,養護時間在1-2兩個星期。如果采用鋼筋砂漿錨桿模式,可在鉆孔內先注入砂漿后再插入錨桿,或先插入錨桿后再注入砂漿,待砂漿凝結硬化后即形成鋼筋砂漿錨桿。因為開挖破壞了巖體,使圍巖的應力集中,其唯一的辦法是使用一定的強度、剛度穩定性、的材料去抵消應力,使它達到新的平衡,鋼架支撐和噴錨支護就可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3. 水庫土壩防滲加固處理
我國許多的病險水庫土壩,壩的后坡經常會出現濕潤、滲水、跌窩等現象,導致土壩滲漏、變形危及水庫安全運行,所以應該及時采取防滲和加固處理措施,消除工程隱患。可對壩體進行劈裂灌漿和壩肩、壩底基巖進行帷幕灌漿,壩體內部形成連續防滲體,從而降低壩體浸潤線,消除壩坡的滲漏,使壩體趨于穩定,解決土壩的滲透和變形問題。可根據土壩實際情況,對土壩壩體劈裂灌漿,并且布置兩排灌漿孔。主排孔沿壩軸線布置,副排孔布置在距壩軸線上游1.5米處。兩排孔交錯布置,孔距都為3-5米,灌漿孔盡可能穿透壩體底部的殘坡積層深人到壩基,形成連續的豎直防滲體。對與壩底基巖、壩肩進行帷幕灌漿時,同樣是布置兩排灌漿孔。主排孔沿壩軸線布置,副排孔布置在壩軸線上游1.5米處。兩排孔交錯布置,孔距都3-4米,保證灌漿孔要穿透弱風化帶進人到微風化巖相對隔水層內。采取回轉方法成孔,孔內下塞,自上而下分段,純壓式灌漿,孔口封閉,孔內循環。帷幕灌漿注漿材料可利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配制成純水泥漿后在設計壓力下灌漿。
4. 水利水電工程中巖質高邊坡的治理問題
4.1 采用錨固技術
采用預應力錨索進行邊坡加固,可以不破壞巖體、同時具有施工靈活、速度快、受力可靠、干擾小、主動受力等優點。所以在水利水電工程的邊坡治理中大多都應用錨固技術。采用膠結式內錨頭的預應力錨索,應采取后張法進行施工。預應力錨索由錨索體、外錨頭、內錨頭三部分組成。外錨頭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錨頭用純水泥漿或砂漿作膠結材料,與基巖接觸面的壓應力應控制在設計范圍內。為提高錨索受力均勻性,應該設計一種千斤頂,采取“分組單根張拉”的方法進行張拉,做既可簡化操作程序,又可以提高錨索受力均勻性。錨索在補償張拉時可以繼續用分組單根張拉方法,也可用大千斤頂整體張拉,兩種方法均不影響錨索受力均勻性。無粘結錨索有著明顯優點,它的大部分鋼鉸線均可得到護套和防腐油劑的雙重保護,還可以重復進行張拉。因為在施工時鋼鉸線和內錨頭周圍的水泥漿材是一次灌入成型的,漿材凝固后再張拉,可以減少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是價格相對比較高。預應力錨桿也是一種常見的加固形式。一些水電站廠房的高邊坡工程中實施了排水、減載、抗滑樁等技術,滑坡位移速度雖然有明顯減小,但不能完全停止。為確保雨季時,在滑坡體前方施工安全,穩定抗滑樁到滑坡體前緣的滑坡體,在一定的高程馬道上應設置預應力錨桿,錨桿分兩排,保證工程的安全。
4.2混凝土抗滑結構的應用
在高邊坡加固與整治工程中,混凝土抗滑結構通常采用混凝土抗滑樁、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沉井、噴混凝土護坡、混凝土擋墻、錨固洞等措施。
混凝土抗滑樁應用技術推廣很快,并從理論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目前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抗滑樁由于能有效而經濟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動面傾角較緩時,其效果更好,因此在邊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廣泛采用。大規模的開挖和爆破最適宜采用抗滑樁的治理措施,以防止發生大規模的滑坡。抗滑樁的間距、平面位置和排距等,取決于滑體的含水情況、密實程度、滑坡推力大小和施工條件等因素。對局部塌方部位增設鋼支撐,抗滑樁開挖到設計要求深度后,進行鋼筋綁扎和鋼軌吊裝;抗滑樁的開挖在開挖深度達3-4米后,在井壁噴30-40厘米厚的混凝土,對巖體較好的井壁采用打錨桿、噴錨掛網的方法進行支護,噴混凝土厚度10-15厘米,混凝土澆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樓拌和,混凝土罐車運輸直接入倉,每小時澆筑厚度控制在1.5米內,特別是在滑動面上下4米部位,還需下井進行機械振搗,在澆到離井口5-7米時,必須要去分層進行振搗,每井口設兩溜斗,溜管長度為10-14米,管徑25厘米,抗滑樁混凝土標號為C25,鋼筋為φ40Ⅱ級鋼,樁身用大孔徑鉆機鉆成,孔壁完整,進度較快。
混凝土沉井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樁的作用,有時也具備擋土墻的作用。沉井結構設計根據沉井的受力狀態、沉井的場地布置和基坑的施工條件等因素決定,沉井結構平面呈“田”字形,橫隔墻和井壁的厚度主要由滿足下沉重量而定。混凝土框架,它對滑坡體表層坡體起到保護作用并可增強坡體的整體性,防止坡體的風化和地表水滲入。框架護坡具有結構物輕、施工方便、適用面廣、材料用量省、便于排水以及可和其他措施結合使用的特點。滑坡治理可采用混凝土護面框架。混凝土沉井是種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中一般可以分成數節進行。
5. 結論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中,應加強對水利水電施工中解決遇要到的主要問題和保證質量,逐步提高施工質量的安全性與合理性。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當前水利水電工程中水工建筑施工中的有關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及其研究,已達到嚴把質量關,確保完成高質量的水利工程,以便以后對同類工程具有借鑒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德榮.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特征淺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2,(03).
[2] 劉 陽.水利水電工程中相關建筑施工技術問題探討[J].技術與市場,2009,16(04):47-48.
[3] 拓長毅.水利水電工程中相關建筑施工技術問題探討[J].建筑與工程,2009,09(01):69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