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黃河貴德水文站的基本情況,從測驗河段水流形勢、上游來水來沙及水沙特性、斷面沖淤變化、水位流量關系等方面對黃河貴德水文站的特性進行初步分析,以期為水文測報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貴德水文站;測站特性;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hydrological sta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the situation of the test flow in river, upstream runoff to sand and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s in cross-section scour,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work.
Key words: guide hydrological stations; measured st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P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畢業論文發表提示:貴德水文站位于青海省貴德縣境內,地理坐標:東經101。24/,北緯36。02/,集水面積為13650 km 2,至河口距離3 722 km,是黃河上游的一類站,也是龍羊峽水庫的出庫控制站,通過分析,找出流域各水力因素在測驗斷面上的變化規律,掌握其測站特性,對于進一步搞好水文測、報、整,優化測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
1、測站基本情況
1.1 測站沿革:貴德水文站于1954年1月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設立為基本水文站,基本水尺斷面原設于浮橋上1.0m處,于1968年1月下遷160m,測流斷面原設于浮橋上,1954年下遷54 m,1966年再次下遷到橋下160 m處至今。
1.2 主要觀測項目:貴德水文站主要觀測項目: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發量、水溫、氣溫、報訊和冰清等。
1.3 測驗河段水流形勢:測驗河段情況。現斷面位于浮橋和公路橋之間,上距浮橋為160m,下距公路橋為168m,河段呈擴散狀,從上游浮橋的120m水面寬,到基本斷面處為180m,增擴約1.5倍,到下游的公路橋的320m增擴約2.7倍。基本斷面的兩岸為灘地,隨水位的變化水面寬的變化較大。在公路橋的下游有一條約為40×200m的石籠,斜面伸向河心,與下游不遠處的河心灘相連,使得在中低水時即水位在2203.00m以下時,下游一段距離內河段變窄,中高水時漫過石籠;另由于上游約500m處來水挑流影響,主流位置偏向左岸,主流的集中加上斷面下游約50m處左右岸各有一挑流壩的作用,使得該站在測流斷面左右岸形成回水,回水大時約寬50m,長200m左右。在基本斷面上游約800m處,左岸有賀爾加溝,右岸有熱水溝匯入,兩溝為季節性的小河,如遇大暴雨常攜帶大量泥沙匯入,1978年兩溝來水就達1000m3/s以上。
2、測站特性
2.1 水沙特性:貴德水文站水量主要來自唐乃亥以上,水量集中在七至八月份,據1954-1990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經流量為217.5 m3,其中汛期(7~10月)的經流量為129億m3,占全年水量的59.3%,1983年年經流量最大,達315×108m3,1986年10月15日由于龍羊峽水庫開始蓄水運用,1987年經流量僅為139×108 m3,兩者相差2.27倍,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41.3mm。多年平均輸沙量為0.233×108t,實測最大年輸沙量為0.542×108t(1967年),1987年龍羊峽蓄水后,攔截了大量的泥沙,年輸沙量明顯減少,1990年僅為6.0×104t。
2.2 斷面沖淤特性:該站斷面沖淤變化較大,年際間歷年變幅達315 m 3,就“81.9”大洪水而言,起點距150~205 m間一般變化在4.5 m左右,其中210 m處沖淤變化較大,達6.5 m左右,同水位下的面積變化達581 m 3左右;流量在1200 m3/s以下時斷面面積一般沖淤變化不大,流量在1200~2000 m3/s間時有明顯的沖淤變化,當流量大于2000 m3/s以上時沖刷加快,一般漲水時沖刷較大,落水時較小,具有漲沖落淤的特點。
2.3 斷面水面流速系數:經過對貴德水文站測流斷面(一)30條5點法流速垂線和斷面(二)208條5點法流速儀垂線資料進行水面及0.6的流速統計計算,其相對0.6測點的水面流速系數見表1。
垂線數 |
相對位置 |
平均 |
最大 |
最小 |
附注 |
3 0 |
水面 |
0.88 |
1.00 |
0.77 |
斷面(1) |
|
0.6 |
1.00 |
1.04 |
0.96 |
|
208 |
水面 |
0.86 |
1.02 |
0.61 |
斷面(2) |
|
0.6 |
1.01 |
1.14 |
0.92 |
|
表1 相對0.6測點的水面流速系數統計表
2.4 水位流量關系曲線:經套繪1954-1990年Z~Q,F,V三種關系曲線發現水位~流量關系曲線很不穩定,受斷面沖淤影響較大(見表2)。
表2 歷年水位—流量關系曲線變化情況統計表
同流量下水位變幅(m) |
同水位下流量變幅(m3/s) |
流量級 |
最高水位 |
最低水位 |
變幅 |
水位級 |
最大流量 |
最小流量 |
變幅 |
1000 |
2204.01 |
202.57 |
1.14 |
2203.00 |
1380 |
790 |
590 |
1500 |
2204.09 |
2203.12 |
0.97 |
2203.50 |
1860 |
1200 |
660 |
2000 |
2204.50 |
203.68 |
0.82 |
2204.00 |
2400 |
150 |
650 |
3000 |
2204.85 |
204.49 |
0.36 |
2204.50 |
3220 |
2470 |
750 |
4000 |
2205.12 |
204.00 |
0.18 |
2205.00 |
4150 |
3600 |
560 |
流量面積流速關系式為:Q=FV=Rb 1/nR2/3S1/2
式中:Q 斷面流量;F 斷面面積;V 斷面平均流速;R 水力半徑;b 水面寬;
N 河床糙率;S 水面比降;Z 水位。
Z~F關系曲線多:凡干流來水若為單式洪峰,則呈順時針變化,若為復式峰,斷面有沖有淤,亦呈復式繩套,但總的趨勢為漲沖落淤順時變化,若為附近支流來水因距入江口較近,沙量大,斷面則表現為漲淤落沖。
Z~V關系曲線:多為逆時針繩套,據曼寧公式v=1/nR2/3S1/2可知,影響流速的因素有糙率、水力半徑和比降,在穩定流時,這些因素基本上不變,但在洪水時,由于附加比降的出現,而使流速隨著比降的變化而變化,在同一水位下,由于附加比降的影響,漲水時流速較穩定流時流速大,落水時較穩定流流速小,這樣在大洪水時出現Z~V關系逆時針繩套線,繩套的寬窄隨洪水來源不同而變化,一般附近來水繩套較寬,干流來水繩套較窄。
Z~Q關系曲線:Z~Q關系曲線的變化取決于斷面面積、斷面流速,視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貴德水文站斷面在洪水期斷面面積、斷面流速變化都比較大,互補性不夠理想,Z~Q關系曲線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當流量在1200m3/s以下時斷面面積和流速都比較穩定,關系曲線為單一線;二是當洪水在1200m3/s以上,單式洪峰的條件下,關系曲線受流速曲線影響較大,Z~Q關系曲線的胖瘦大小主要以流速關系曲線的變化而變化;三是當洪水在1200m3/s以上,在復式洪峰的條件下關系曲線受面積曲線、流速曲線影響都較大,出現多個逆時針繩套線,且繩套線的形狀視兩因素變化互補情況而定;四是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同時,在斷面下游左右岸挑流壩的作用下,Z~Q關系曲線就會出現順時針繩套線。
大學生畢業論文范文提示您,從1986—1990年關系曲線看Z—F,Z—Q及Z—V多為單一線型,主要是由于這幾年來水小,除89年最大流量為2410m3/s外,其余年份最大流量只在1200m3/s左右。
3、結語
綜合上述,由于該站主要是受斷面沖淤和附加比降影響,特別是流量在1200m3/s以上時斷面沖淤變化較大,在進行流量測驗時,盡量用實測斷面,不要借用斷面;流量測驗的測次在流量1200m3/s以下時按水位級控制,可適當減少測次,而當流量在1200m3/s以上時應按過程控制,加密測次,以提高和保證Z~Q關系曲線的質量和精度。
參考文獻:
1、《水文測驗學》黃河水利出版社,趙志貢 岳利軍 趙彥增 等編著 2005.9。
2、《水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錫荃 主編 李惠明 金伯欣 編 1985.6。